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京 > 关注南京 > 正文

0

砥砺奋进的五年:“虾兵蟹将”开道闯出致富路

来源:南京日报   2017-07-14 17:37:00

  后圩社区风景秀丽,山水相映,远处还有动车不时飞驰而过。图为养殖户的蟹塘。 本报实习生 董家训摄

  水盈盈,山寂寂。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的后圩社区,乍看一如20年前。然而,到了晚上,悄悄爬到岸上来的螃蟹“成群结队”,却透露出别样的生机。

  这个曾经因位置偏僻、地势低洼而被戏称为“江浦的西伯利亚”的小村子,如今已经成为年产值近亿元的省级现代渔业精品园;20年前全村人均年收入连2000元都不到,去年却达到23132元,超过全市平均值——一切变化,正要归功于这些螃蟹。

  “我是最早一批来后圩养螃蟹的,大概在2001年,因为这里属于圩区,水塘面积大,塘租费又便宜。”高淳人陈育根很早就发现了后圩的优势,并迅速离开家乡的“螃蟹村”到这里发展。以每亩180元一年的价格,他租下300亩水塘养起了螃蟹。仰仗后圩的优质水质和自身的娴熟技术,这批最早“吃螃蟹”的人很快尝到了甜头。

  看到外乡人在自己家乡靠养螃蟹致富,村里人也动了心。退伍回乡曾帮村里照料过鱼塘的李宏桥立即“跟上节奏”:2008年,他承包了左右邻居的两个小水塘,约摸30亩,开始养螃蟹。虽然自家是贫困户,但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的蟹塘也渐渐上了正轨。去年,赶上行情好,他净赚了7万元,现在说起还笑得合不拢嘴。

  到2014年,全村已有100多户养殖户,大多以养殖螃蟹为主,养殖水面面积近万亩,成功申报省现代渔业精品园。当时,“家庭农场”的概念刚刚提出不久,看到后圩的条件,区农业局决定在这里试点建设家庭农场集中区,希望通过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技术先进、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家庭农场集中区,提高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实现家庭农场发展的整体式推进。

  泥土路变水泥路、家家通上自来水、路灯照亮夜行路……区、街道、社区轮番投入资金,为后圩改善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助推养殖户成立家庭农场,向他们提供贴息贷款,帮助他们申报省、市、区示范户并给予相应补助,邀请专家、派技术员来为他们推广新技术。“今年我开了个网店,还和质量追溯平台结合在一起,期待生意会更好。”作为全村两名大学生创业者之一,“80后”姚健显得很“时髦”,在他经营网店的电脑旁边,不仅有一台质量追溯条码专用打印机,还有一台显微镜,用于观察螃蟹细胞。他说,这些都是省水产研究所浦口后圩基地的专家和区水产站的技术员们教他的。

  本报记者 朱晓露 胡海弘

  本报通讯员 滕敏 卢颖

标签:

责任编辑:贾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