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今年掏7000多万购买社区服务
近300家登记注册的社会公益组织到场。
参会社会组织的二维码设在社洽会最显眼处。
中国江苏网7月10日讯 9日,在南京市第四届社区暨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洽谈会上,南京拿出了2100个项目,总金额高达7000多万元,吸引了1000多家社会组织参会。记者注意到,2100个项目涵盖养老服务、青少年培训、社区调解、困难人群救助、失能失智老人精神关爱康复等社区民生类所有领域。南京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张国胜告诉记者,今年将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老百姓急需的养老、未成年人教育等方面。
交汇点 南京晨报记者 仲永
本组摄影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宋宁
“喘息服务”
为居家养老减负
许多家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老人生病,全家人仰马翻,亲人长期照护下来,难免身心俱疲。南京市心贴心失智老人关爱中心近两年尝试推出了一项社区公益爱心活动项目——“喘息服务”,受到了很多家庭的欢迎。该服务定期委派护工去长期患病的老人家里帮忙,从而使照顾病人的家属能够获得“喘息”的机会。
照顾老人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但也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日复一日的照护和无法放松的心情,很容易让患病老人家属感觉疲惫、麻木甚至抑郁。鼓楼区新门口社区有户人家,母亲失智、父亲生病住院,儿子每周必须有一天下午要去医院,万般无奈之下他找到了心贴心失智老人关爱中心,利用中心提供的“喘息服务”,帮助自己解放了半天的时间。
“照顾失能、失智老人,机构养老是一种途径,但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得起这笔费用的。”关爱中心项目主任袁晓东介绍说,中心成立了一支专业的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救急养老服务队伍,每名护工都经过了严格的培训,拿到了相应的证书,“目前这项服务由政府购买,专门服务社区里有需求的家庭,帮助他们分担照顾老人的责任”。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许多“双独”夫妇面临着赡养4位老人的重任。如果家中老人生病,他们需要抽出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但本就承受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年轻夫妇,很有可能分身乏术、力不从心。而“喘息服务”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给病人家属“放个假”,使其暂时抽身“喘息”、放松身心、减缓压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重新上路”。
记者注意到,目前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也是类似的“喘息服务”。此类服务可适用于子女出差等临时情况,社区可帮忙照护老人,让子女无后顾之忧。对于春节期间的“保姆荒”,养老机构“喘息服务”恰好能填补节假日期间的真空状态,由机构替代保姆照护老人,减轻家庭照料负担。
社区型基金
让慈善救助更精准更及时
在社洽会上,有专门的一个展区,介绍的是南京各个社区的“社区型基金”。记者了解到,这类基金关注社区、反应迅速,可以对困难人群进行精准及时的救助。截至目前,南京已经建成了10家社区型基金会,每年募得的善款超过1000万元。
南京的社区型基金会,是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以从事社区公益事业为目的,服务区域为一个街道或社区的基金会法人,原始基金数额为200万元;社区型基金则指依托一个街道或社区,以从事社区公益事业为目的,基于捐赠行为设立的专项非营利性基金,至少需要10万元启动资金。“社区型基金(会)服务范围以养老、帮残、助学、济困为主,原则上不跨街道活动。”张国胜介绍说。
栖霞区尧化街道的姚坊门慈善基金会是南京第一家街道级慈善类基金会,2014年8月成立之初就募集资金300余万元。基金会执行主任岳耀蒙说,“基金会成立至今,已向50家企事业单位筹款1079万元,为十余家公益机构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直接公益支出116万元,带动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累计630万元,为孤寡老人提供爱心助老午餐15万份,年服务老人40万人次。”此外,为辖区内240个困难家庭的卫生间安装扶手、为240位独居老人安装燃气报警器、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众筹成人尿不湿等项目也广受关注。
“到2020年,全省每个城乡社区应拥有1家以上登记或备案的互助性慈善组织。这些小而灵活的过渡性慈善组织,更接地气,反应更灵敏,契合守望相助的中国邻里精神。”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说,人们都生活在一个个社区里,一旦发生突发性、临时性、急难性的困难,短平快的微慈善“朋友圈”,来得快,机制灵活,没有层层级级的上报、审批。为充分激活草根慈善组织活力,我省已将慈善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权下放给县市区,并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刺激社会捐赠热情。
张国胜认为,成立非公募基金会,有自己的账号,有明明白白的账单,每年都有权威部门年检,还有第三方对项目进行跟踪评估,可以说每一笔善款以及使用情况都非常清楚。
青少年培养
更关注科普服务
参会的各区在会场的显著位置均列出了各区的购买服务意向清单,记者注意到,各区的重点除了在养老服务、社区调解等方面,针对青少年服务的需求也非常旺盛,其中建邺区的清单全部57条中,涉及青少年服务就有10条。
“社区儿童临时托管看护”、“外来务工及双职工子女关爱计划”、“特殊群体家庭青少年关爱项目”等,无不凸显了政府、社区对青少年的关心。“在列举服务清单之前,我们做了详细的问卷调查,真实反映了群众的诉求。”江宁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副科长陈荣洁告诉记者,要想把专业的事情做好,必须要请专业的人来做,“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好的项目,吸引到一批好的社会组织,带动整个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吸引到更多的社工人才,更好地为社区服务。”
“韩博士”是一家专门做青少年科普项目的社会组织,短短三年内已经与南京8个区的十多个社区形成了合作,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科普服务。“为了设计一些青少年喜欢的教材、项目,我们三年中走了95个社区、107所小学幼儿园,推出的教育机器人、科学技术兴趣班、青少年创客实验室,都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洽谈会首日,该组织就获得了江宁街道、西善桥街道等三个街道的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