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献血者连写两首“最美诗歌”
中国江苏网6月13日南京讯 (记者华诚)年初的“诗词大赛”像酵母一样,让诗歌在初夏的天空依然飞扬。明天将迎来“世界献血者日”,南京医卫界一位女诗人吴月华用她的真诚和热情为献血者写下了一行行的诗句,令人眼前一亮,同时被她的仁者情怀深深感染。
吴月华在进行诗歌创作。
医者诗人心
称吴月华为诗人,其实太过笼统。她做了几十年医务工作者,先是部队做护士、转业到了地方还做医务,现如今的她是南京市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的一名副调研员,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创作土壤。
在她一个医者眼里,血液就是生的希望。吴月华在她《生命的地平线》的诗歌中,是这样理解采供血的价值。“默默地流淌\就会是一道生命的屏障”,“因为一袋血\就可以转危为安\只要一袋血\又能重享天伦”。
在她的眼中,血就是爱,一滴血就是一滴爱,她讴歌了这份爱的集结,这份大爱的力量超出想象,可以让天地动容,让死神却步。她用诗的语言这样表达“在无声中凝聚\在朦胧中奔放\分明就是一团浓烈的火焰啊\把江河挽起\把高山扛起\烤灼出爱的曲线\延伸出生的希望”。
她在诗中发出了深情呼唤,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吧。“不需要高深的哲理\简单的面对就是高度\不需要复杂的计算\袒露的手臂就是连接的方向”。
她对生命的理解,对职业的诠释比常人要更加真实、更加深刻和透彻。她的诗歌中没有华丽辞藻,说的也是寻常话和通俗理,但她满含深情,每个字铿锵有力,落地有声。读她的诗歌,让人不觉想起前不久热播《人民的名义》中的老检察长陈岩石对责任的坚守,坚如磐石,任尔东西南北风,绝不改初心。
执著的品尝
吴月华告诉中国江苏网记者,早在一年前,她就酝酿为采供血机构、白衣天使和那些撸起袖子就献血的爱心人士写上一首诗。 今年5月份,她突然捕捉了灵感,一气呵成连写两首,一首叫《生命的地平线》,另一首叫《把世界连接》。她从一名军人,转业到了地方,从一个医务者到一个管理者,她的那颗心一直是灼热的,内心是柔软的。
她给病人亲手输过血,亲眼目睹病人起死回生,恢复健康,重回岗位,回归家庭。她自己也献过血,每年暑期用血高峰,血库存量告急,可病人的生命要抢救,手术也拖不得,她和她所在的医卫界的领导、同仁总会顶上来,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应急血库”。
她太明白了:“一个针头的距离\却看不见彼此的命运\一段红色的溪流\轻装的携带着爱的祝福\勇敢的支撑起坍塌的天空”。她很了解采供血的过程,不论是献血者,还是受血者,连接他们的是一根细细的针头,可针头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天空,是他们眼里的整个世界。
厚积终薄发
吴月华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这两年,她陆续创作了18首诗歌,内容多是她熟悉的工作,熟悉的人。她在《阳光的投影》中写活了乡村医生。“最初的停留可能只是\生存的需要\最初的触摸可能只是\朴素的同情\但,走着走着相互依存的生命温度\构筑起了一条\美好的理想之路”。
乡村医生的工作状态正是“斜跨的出诊箱\奔波的身影\将每一天定格\四季的变换\风雨的考验\给每一瞬间积累高大”。
这些可爱的乡村医生,不图丰厚的回报,也不图鲜花和掌声。“村民的健康是你最大的荣耀\村落的曲线流动出了赞美的歌谣。”“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的词藻\ 你把人性的美丽熠熠生辉\在蓝天白云下\你就是最美乡村医生。”
走在乡间的乡村医生
吴月华简介:1964年2月出生南京,1980年8月入伍,历任战士、军校学员、空军某医院护士、解放军某医院助理员,转业后就职于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写诗,作品散见于《空军报》、《人民前线》、《健康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金陵晚报》、《老子文学》、《沂蒙红课堂》等报刊杂志。现为南京市市级机关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