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
新的发展条件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当前,南京发展正处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亟待突破新的瓶颈约束,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持续加快,南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各自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重视政策制定
形成组合式扶持体系
南京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我市先后出台《南京市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南京市争当江苏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排头兵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南京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扶持科技型企业创业创新等多方面统筹,逐步形成了组合式的科技创业创新政策体系。
重视载体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把载体平台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抓手,积极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载体,全市形成了以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开发区为构架的创新型园区孵化体系,以战略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所)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研发体系,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等服务创新创业的条件平台体系。继续推动大学科技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制定了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办法和服务标准的意见,促进大学科技园的提档升级。督促各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启动到期创新中心筹建项目的验收工作,完成了南京仙林中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的验收。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校(院所)地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帮助各区(园区)对接高校院所,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和各区(园区)主导产业需求,梳理校(院所)地合作共建目标,高标准建设一批重大创新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省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继续做好南京光电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等4个省重大创新载体项目的实施。
重视人才培育
形成创新引领力量
把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力量,制定出台“创业南京”人才计划实施细则和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创业南京”人才计划评审办法,并制定出台“创业南京”人才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成“创业南京”计划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完善相应板块功能,实现政策资讯在线传递、创业知识在线辅导、创业载体在线对接、创业成果在线分享。推进实施全市人才工作动态周报制度,更好发挥网络平台服务基层、服务人才的功能。做好2016年度“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组织实施工作。全年共计3187人申报区级计划,区级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565名。做好“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两个专项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目前,共有22人申报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其中13人列入计划),165人申报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其中55人列入培育计划)。做好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目前已扶持4291名青年大学生创业,发放免息贷款1.47亿元,已超额完成任务。
重视创新创业
打造生产力转化核心环节
科技创新创业作为推动科教人才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核心环节。2016年新增各类众创空间74家,全市共169家(其中国家级27家、省级以上97家),成立了南京众创空间联盟。共有4家众创集聚区纳入省级试点。作为农村“双创”新载体的“星创空间”,我市有5家纳入科技部首批备案名单。去年,市科委通过绩效评价、服务标准引导等形式,有序调整优化孵化器建设体系,淘汰了5家不合格孵化器,目前,我市共有孵化器166家(其中国家级31家),累计毕业企业2303家。在“2016江苏省双创周”中,南京站安排了近20场子活动,通过成果展览、会议论坛、项目路演、技能竞赛、专业服务等各种形式,为广大创客提供经验学习和交流平台,带动全社会形成创业创新新高潮。
重视考核机制
为创新驱动提供根本保障
把考核机制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根本保障。去年以来,市科委紧紧抓住苏南自创区和高新区建设的契机,组织编制我市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布局规划,推进国家高新区对标找差进位工作,建立了南京市高新区(一区两园)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我市高新区集聚资源整合发展,进一步理顺高新区工作管理体制。研究制定高新区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并实施月度监测工作。完善了我市高新区参加国家园区评价工作机制,解决了我市多年来高新区考核主体不明、数据上报分散的问题。积极协调推进未来网络、先进激光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组织高淳、白马和麒麟3家园区成功获批创建省级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