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京 > 关注南京 > 正文

0

南京故都文化管窥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5-03 08:55:00

  总统府。

  紫金山全景。

  玄武湖鸡鸣寺。

  长江南京段。

  南京明城墙。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明太祖朱元璋面对金陵形胜吟出了这首尽显帝王之气的《咏燕子矶》。南京是“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曾在此建都,又称“十朝都会”。因此,故都文化是南京历史文化的主要内涵。

  南京故都文化有独特的自然基础。南京依山傍水,沿大江、群山、平原交汇的最佳空间建城,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南京之“山”:宁镇山脉有三支分脉楔入城内,北支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沿古长江入城,谓“石头虎踞”;中支由宝华山、钟山、富贵山、九华山、鼓楼岗、清凉山入城,与北支汇合,称“钟山龙蟠”;南支由钟山向南的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矶。“虎踞龙蟠”呈“王者气势”。南京之“水”:濒临浩浩长江,拥有100公里长的江面,城内以秦淮河为主,另有金川河、青溪和玄武湖、莫愁湖等自然水道湖泊,还有人工开拓的纵横水路,构成了内外通畅的水路网络。南京之“城”:东吴建石头城,南唐建金陵城,特别是明代所建的京城,长达35.267公里,巧用山水形势,按传统城池营造法则建成,呈“宝葫芦”状,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城墙。南京之“林”:拥有钟山等大片山林,如绿色海洋,生机无限;城内“三板块”式的“绿色通道”浓荫覆盖,开全国近代城市道路栽植行道树之先河。宁镇山脉主峰钟山因山上有紫色岩层,阳光照映,远望呈紫金色,东晋时把这种紫色祥云说成是“王气”,把钟山又称为紫金山,以安天下。诸葛亮赞誉南京“乃帝王之宅也”。孙中山也称之“乃一美善之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南京背山临江,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既取中华水陆交通之要道,贯东西南北,又扼长江三角洲沃土富地之资源,因而是“佳丽地、帝王州”。

  南京故都文化厚重博大。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且历史跨度最长(公元229年—1949年),留下了遍地遗珍。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跨越时间之长,居全国前列。现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103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116个点),总量居全国前列。有南京云锦、金陵刻经、南京剪纸、古琴艺术等人类非遗代表作4个,国家级非遗11个,省级78个。有50多座公立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中国第一个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都建于此。历史上在科学、教育等方面也几执牛耳。郑和七下西洋所用航船多为南京龙江宝船厂所造。东晋时期于此设立太学,明代所建国子监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之学府,明清时期江南贡院规模居各省之首。

  南京故都文化兼容并蓄。位于中华文明南北交汇点的南京,历史上扮演了数次南北文化大交流的主角,其故都文化具有大中华文明南北兼容的特点。特别是“六朝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救亡图存的重要地位。当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居民包括许多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纷纷“衣冠南下”(约90万之众),把中原文化带到“建康”,实现了中华文化又一次大融合。在此国家分裂动荡时期,以南京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的六朝文化,继承发展了两汉文化,为后来隋唐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世界上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文明断裂了,中华文明却因六朝得以延续和发展。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南京又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镇。民国时期,由于南京政府与广州、重庆、洛阳以及“外援国”的特殊关系,使南京成为中国南北、东西和中外文明冲突融合的主要城市。

  南京故都文化千峰竞秀。千百年来,成长于斯、客居于斯、寻游于斯的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了无数精品佳作、鸿篇巨制。例如:东晋“画绝”顾恺之、南朝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和谢朓、我国最早的诗论专著《诗品》的作者钟嵘,都是在南京攀上艺术和学术高峰;南唐后主李煜文学造诣极高, 留下了诸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形成了著名的“南唐词派”;“南派山水画”鼻祖董源也成就于此;法显的《佛国记》、沈约的《宋书》、刘勰的《文心雕龙》、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名著或成书于南京,或与南京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编成于兹;南京是戏剧大师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启航之地;清初龚贤等“金陵八家”正是在这里形成集群效应,创立了“金陵画派”。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明代高启这一诗句气势澎湃,是对金陵形胜的歌咏,也是对南京故都文化地位的诗意定格。

  文/徐耀新(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教授)

标签:

责任编辑: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