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访南京”展馆教小朋友“南京吆喝”
南京日报讯(记者 于洁尘)鼓楼区水佐岗60-3号、宁海路街道4楼有一个“话访南京”展馆,展馆负责人陈宗霞是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发音人、南京方言发言人。多年来,陈宗霞坚持在民间传承南京方言文化,从娃娃开始教“南京吆喝”等方言技艺。近日,她的“南京吆喝”和面塑、裱画等技艺一起被选入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近公布的这批名录是鼓楼区评出的第三批非遗项目,包括传统技艺7项,分别是聚珍轩裱画、面塑、糖画、南京吆喝、金陵热敷包、端午彩粽、宜贡坊云锦。另外还有民间文学3项,分别是狮子山的故事、静海寺的故事、靖安镇的故事。聚珍轩裱画来源于我国裱画主要派别“苏裱”,起源于北宋,装裱师王从宝20多年来专注裱画技艺,修复过多幅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书画。科班出身的俞晨则借鉴了中国国画、工笔画等艺术形式,结合了南北面塑艺术的精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独特的江南风格面塑。俞晨的面塑作品《金陵十二钗》、《八仙过海》等,已不是人们心目中简单的捏个猴子、捏朵梅花,而是构图精妙、人物造型丰满、配饰细节讲究的纯雕塑艺术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入选的传统技艺还包括一项“南京吆喝”,这是70岁的陈宗霞老师在自己的“话访南京”展馆内长期坚持传授的一项“口头技艺”。陈宗霞是南京方言发言人,家族五代生活在南京城南门东地区,她的父亲和伯父还是南京白局的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老南京方言的陈宗霞,自退休后通过演讲、授课、组织活动、参加有声数据库录音等方式代言老南京方言,搜集了近千组南京老话,并撰写了10万字的南京方言研究文章。
年逾古稀却坚持传统技艺的普及,陈宗霞甚至学会了用微信传播老南京话。昨天,她给记者发来了微信视频链接,内容是她教的南京话说话窍门——学南京话要会“翘嘴巴”。她说,吆喝就是大声喊,俗称叫卖东西,古人称为“市声”。从北宋《东京梦华录》、清代《一岁货声》,到近代梁实秋、周作人等作品里,都有吆喝声的记录。“南京吆喝”起源于何时不详,但都是随着某一行业的产生而出现的。陈宗霞回忆,吆喝声是她儿时的记忆,50岁以上的老南京人都能吆喝两句。“修理棚子床哟……”“穿牙刷喽,牙刷穿吧……”“坏衣裳破布烂棉花拿来卖,破铜烂铁拿来卖……”这些吆喝声代表了当时南京的市井状况——床绷、牙刷、烂棉花等都能废物出新或利用。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街头流动叫卖的小贩也几乎绝迹了,但是老南京的记忆却值得我们珍藏。”陈宗霞说,“现在南京的孩子甚至是中青年人,说的都不是当年的老南京话了。从‘南京吆喝’教起,让娃娃们通过讲话了解一段历史,知道几十年前南京人生活条件的艰苦,也能让孩子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据悉,“话访南京”展馆除了定期有陈宗霞现场授课教学外,还有多种声、光、电效果的展板展架和互动项目,方便孩子们学习“南京吆喝”、组织开展“南京老游戏”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