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 南京人看好戏票价更便宜了

中国江苏网3月16日讯 看演出,正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生活的新时尚。也有越来越多的好戏,来到南京上演。昨日,从“南京市扩大演出市场消费工作推进会”上再次传来好消息,今年南京市财政将投入1500万预算资金补贴文化市场,提高文化消费增量,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能力。简单来说,在这一政策下,市民购买获得政府专项资金补贴的剧目,每张票都可以获得政府补贴,最多可以少付250块钱。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陈洁
看这些演出,除了补贴还能积分换票
去年6月南京市被文化部认定为第一批26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随后南京市在12月出台《南京市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意见》和《南京市促进演出市场消费实施办法(暂行)》,并决定2017年市财政将投入1500万元预算资金,先期试点演出市场。
昨天,第一批获得政府补贴的十大剧目揭晓。
从表格上可以看出,今年这一批享受补贴的剧目门类丰富,既有话剧,也有京剧;既有儿童剧,也不乏舞蹈。
据悉,每个剧目的补贴在5%-30%不等。究竟怎么补贴呢?以陕西人艺版《白鹿原》为例,根据30%的补贴比例来算,观众买一张80元的票,实际将付的钱为56元,另外24元将由政府补贴。最高优惠上限为500块钱的门票市民只要自付350块钱,超出部分则不再享受补贴。
如果是具有国际声誉和知名品牌演出团体的高成本剧目,经专家评定可适当提高票价补贴比例,比如法国广播爱乐乐团交响音乐会被认定为高端演出剧目,补贴比例高达50%。假设,购买补贴比例高达50%的剧目,最多可以少付250块钱。
当然,这只是今年公布的第一批获得政府补贴的十大剧目,目前第二批剧目在申报中,凡是今年5月-9月将在南京演出且尚未开票的剧目都可以在4月10日前申报。这就意味着,今年将有更多的政府补贴剧目与观众见面,市民可接连受惠。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凡是已经获得商业赞助、商业冠名的演出剧目,并不在鼓励申报范围内。而除了补贴,市民通过指定购票点购票的花费还能积分,下次买票积分还可以兑换当钱用。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财政补贴演出市场并不是第一次,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政府不再将钱补贴给剧团。而是根据补贴比例,卖一张票补贴一张,这也意味着除了剧团外,市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将有更多的南京人走进剧场
这样的举措,对于南京的演出市场又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市民蔡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早在今年初他就享受到了政府的补贴,“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但是我喜欢看戏,就很关注这些消息。我认为政府的这种补贴很给力,我们钱花少了,可以看的演出多了。希望南京以后能够有更多的高雅演出!”据了解,蔡先生享受到的正是此前先行试点的剧目。文客网总经理钟毅告诉记者,2017年元旦《德国海顿交响音乐会》按照预售票价25%的比例补贴,上座率达到95%,票房收入高达60余万,“每年都搞新年音乐会,同比去年没有补贴的票房成绩基本上是翻一番,政府补贴起到了杠杆推动的效果。一旦活动形成文化消费的氛围,相信更多的市民会走进剧场。”据悉,以往的音乐会,上座率一般为75%左右,其中零售30%左右。
南京保利大剧院总经理巩升林表示,南京市民有走进剧场看演出的需求,有时候可能觉得票价有压力,现在通过政府的补贴,老百姓可以减少自己的消费成本,将有更多的人走进剧场。那么南京目前的演出票价在全国是什么水平?对此,巩总说:“南京的演出票价差不多在全国是中等偏低的水平,比如我们保利去年160场演出的平均票价为150元,而别的城市高的票价为300多元。”有了政府补贴后,观众看演出更便宜,可以预料的是,也将会有更多高品质的演出来到南京。
“先涨价后打折”行不通
过去,演出市场有赠票现象,有些票并没有花钱购买。演出市场培育到现在,这样的情况还存在吗?对此,巩升林表示,全国过去都存在这一现象,目前正在逐渐改变。“随着现在人们收入的提高、演出门类的越发丰富、票价的降低,人们慢慢发现,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换几百块钱的票太不值当。”而过去在南京并不算大众的话剧,今年的销售成绩也很不错。让人高兴的是,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因为有补贴,开票才一个月门票已经销售一半,而且高价票比以往卖得更火。
会不会出现票价先涨价后打折的情况呢?对此,钟毅表示,所有的政府补贴剧目必须提前由演出机构经“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南京)智能综合服务平台”进行线上和纸面申报,然后经审核和专家评审等程序确定。在申报时就有票价的计划,如果票价定得过高,将不会被审核通过。那么哪些剧目可以享受优惠补贴呢?“我们一般综合考虑剧目的思想主旨、艺术水准、内容形式、演出阵容、历史票房和价格水平等对申报剧目进行评定,也欢迎更多演出商来申报,不过有商业赞助冠名的一般不予考虑。”相关负责人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