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D17公交司机 做得一手好竹刻



中国江苏网3月8日讯 何胜是D17路的公交车司机,开了12年车的他,还是金陵竹刻的区级传承人。昨天,记者在车队见到了刚刚出完车回来的他。“他边开公交车边做竹刻已经有7年了,不仅没有耽误过自己出车的任务,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刻出了许多作品,还参与了很多场非遗传承的公益活动。”车队的掌队长这样介绍何胜。
何胜和他的作品。
去洗照片,机缘巧合拜了师
何胜的手中拿着两件刚刚刻好的作品:一件是毛主席题写的“为人民服务”,左边雕刻着毛主席的头像,右边是题字;第二件是为学雷锋日特地创作的,有雷锋的头像,以及毛主席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大字。3月5日,他和工友们还一起去了长江大堤上捡垃圾。
何胜是1974年生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年轻时也曾调皮捣蛋,直到他遇上了竹刻。2010年时,他去浦口的一家照相馆洗照片,机缘巧合之下拜了金陵竹刻传承人龙双衡老先生为师。“我小时候观察事物比旁人略微仔细些。比如你看这棵树,”何胜指着窗户外面一棵枝桠满布的树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就是一棵树啊,枝条很多的树啊,有什么特别的?我呢,首先就会注意到每个枝桠分出去的地方都有一个鼓起来的结,但是一般人可能看半天也注意不到类似这种细微的地方。”
对大自然微妙的观察力让何胜从小就喜欢画画,开始学竹刻后,他经过刻苦练习,逐渐从一条直线都刻不好变成了可以把一件件普通的竹片、竹筒刻成精美的竹筒、臂搁、扇骨等艺术品。
开车奔波于江北最堵的线路之一
何胜并没有耽误自己的老本行——当好一名普普通通的公交车司机:所有作品全是他开车之余创作出来的。“D17路可以说是江北最堵的公交线路之一了。”何胜的工友告诉记者,这条线路从红庙到威尼斯水城,从江北一直开到市区,途经脑科医院、儿童医院和省人医,很不好开。记者了解到,何胜所在的车队驾驶员一个月要完成60趟任务,一周只能休息一天,工作量并不算轻。而做竹刻的7年间,何胜每年都会按时完成车队的任务量。
虽然开车不轻松,但一下班,何胜就赶快回到自己在江北的房子里,忙着创作各种竹刻作品了。在他家中,记者见到了许多作品:有展现江南美景的臂搁,亭台楼阁刀刀缜密,每天刻上三小时,花了他一个月;也有现场表演时的简刻之作“达摩面壁”,寥寥几笔线条展现了祖师的衣袂飘飘、身体形态,仅用时3分钟!更多是他创作的实用品:烟盒、茶铲、香插、茶叶罐、刻有花朵的茶则(舀茶叶、赏茶叶之用)、扇骨等等,这些物件上面,多有赏心悦目的竹刻图案,非常雅致。
只做不卖,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创作作品
一件普通的作品,以每天创作三小时计算,需花费一个星期。成为竹刻的传承人之后,何胜进入大中小学校展示、教授竹刻技艺,一年参与的公益活动有50多场,这些活动均是利用他下班之后,或一周仅一天的休息时间参加。赶上那天当班,他需先和工友调班,事后再还给对方。既要开车,又要参与非遗展示的活动,何胜感觉到时间的珍贵:有时候灵感来了,没时间去做,后来再去回想,它已经跑了。记者了解到,为了全力支持他创作,妻子带着孩子目前住在城区,他一人住在离车队比较近的江北住所,家人周末再过来和他团聚。“下了班就切料、做坯、雕刻,打磨,有时一忙就是一天。”何胜伸出被刻刀划出多处伤口的手对记者说,这周为了赶作品,他握刻刀的食指上的老茧都发疼,“昨天夜里我赶到了12点。”
“我的作品从来不卖,主要是我知道刻出一件作品多么耗时,这些时间是挤出来的。”何胜说,他很热爱公交车司机的职业,不过竹刻作品需要时间和耐心来打磨,他近来常盼望能够调换个岗位,把更多时间留给竹刻创作。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孔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