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龙趸船“高龄退休”
中国江苏网2月28日讯 南京市轮渡公司百岁“高龄”的浦龙趸(dǔn)船“退休”了。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它迎送过孙中山的灵柩、送走年轻的毛泽东去北京、见证过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风采。最繁华时,每天有16万以上人次的旅客,近百年历程,它送走的旅客少说有十多亿人次,差不多将全国人口送了一回。通讯员 卜照雪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钱鸣
长:96.8米 宽:9米 型深:2.4米 重:633.28吨
■ 小资料
1980年以前 1980年 1984年 2010年
浦龙号趸船驻停在中山码头。
新建的100米长、14米宽的中山趸船取代浦龙号。
大修后的浦龙号趸船定位在浦口码头,取代已使用40多年的浦鳌号。
浦龙号趸船被新趸船换下,之后一直停靠在中山码头附近。
【浦龙趸船,有料】
岁月留痕 锈迹随处可见,雨棚开了天窗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中山码头,在离码头百米远的地方,停靠着一艘大型趸船。趸船最前方,有一个一人张开双臂才能抱住的铁质绞关,它是用来起放固定趸船的铁锚的。铁锚尚在水里看不到,但从它比成人手臂稍细的锚链子可以看出,趸船用的铁锚是何其大。经百年,没刻意保护,铁质绞关尚能顺畅旋转,轻轻地拂去绞关最上面的灰尘、锈迹,“求新制造机器船厂”的字样依稀可辨,时间为1914年。
走进趸船,船面铺的石板已经坑坑洼洼,稍不小心可能会被绊倒。边上一溜的铁质栏杆锈迹斑斑,有的地方甚至已锈得形成小洞,稍微掰一下就摇晃。拴缆绳用的“将军柱”大多也已经披上了一层锈衣,有几个连最上面的“铁帽子”也不见了。趸船上的雨棚就更惨了,使用的主要是石棉瓦材料,少部分是建造最初的铝质材料,如今也是“大开天窗”。“毕竟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虽然30多年前也维修过,2010年它被换下来后就一直停在这里!”南京市轮渡公司总经理李寿龙告诉记者。
客流量大
最繁华时,日均客流16万人次
“别看它现在默默无闻地停在这受风吹雨打,可它的功劳可不小,几乎有十多亿人次从上面走过!”南京市轮渡公司办公室张勇主任介绍。
轮渡公司对于南京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以前没有长江大桥的时候,市民过江全靠轮渡,所以一天下来的旅客数量很可观,最繁华时,有时日均客流量达16万人次。即使长江大桥、二桥等建成后,乘坐轮渡往返的乘客还是很多,目前每年仍然有近1000万人次的客流量。
“最繁华时日均客流量16万人次,可以算一下,运送的总人次少说也有十多亿了,差不多把全国人口运了一回……这艘趸船是见证者。”张勇感慨万千。
见证历史
1929年见证孙中山“奉安大典”
“这艘趸船见证的历史时刻太多了,从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常听师傅说起!”昨天,记者问起浦龙趸船,南京市轮渡公司退休船长蔡惠昌老人一脸的骄傲。
据蔡惠昌介绍,其实浦龙趸船还有一艘姐妹船,叫京浦趸船,当时停在浦口码头,日寇侵华期间被炸沉,船和当时在里面躲避轰炸的旅客全部被炸死。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通过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南京,在浦口码头稍作停靠后,运过江,最后安葬于中山陵,“浦龙趸船是当时的见证者,这个是听我师傅说的!”蔡惠昌称。
当时津浦铁路带来了人气,中山码头成为南来北往的要塞。人们经过码头,跨过浦龙趸船,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经历,让它见足了“世面”:毛泽东当年从家乡出来北上时,也是从南京下关乘渡轮过江乘火车进京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任职期间,访问南京也乘“中山一号”领略长江美景……
“上面的我只是听说,但有一个人曾亲自来码头拍照留念,浦龙趸船也算见证了!”蔡惠昌称。蔡惠昌说的这个人就是李宗仁,新中国成立后李宗仁归国,特意到码头来看看,看到码头、过江的轮船,连称:“还是那个老样子!”
有此一问:
浦龙趸船何去何从?
能否作为历史文物保留修缮
张勇主任称,随着滨江开发需要,长江沿岸不少趸船都已经拆了。张勇称,其实他们也不希望浦龙趸船被拆,而是将来能把它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修缮和保留。“要保护的话,现在最要紧的就是给它找一个水面泊位,而且还得有一笔资金进行修缮,否则它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被拆解了!”
中山码头历史遗存还不少
张勇告诉记者,中山码头的建筑是文物,与趸船连接的栈桥也是。码头一排三座栈桥,长21.6米、宽3.3米,都是民国时建造并使用的原物,除了平铺的铁板更换过,其他主要构件一直用到现在,现在因为需要又接长了6米多。据悉,原有的栈桥全由铆钉铆接,据说当时为防锈,还在缝隙里加了石灰、麻丝。
■ 延伸阅读
中山码头前身
及时代变迁
中山码头的前身是浦口至下关的轮渡码头。1913年,津浦铁路局在长江北、南岸设码头,南岸码头设在金陵关附近靠近下关火车站的营盘街口,时称大生码头。1914年,轮渡码头迁移至此,以轮渡“飞鸿号”命名,称为飞鸿码头。1921年,码头改为澄平码头。1928年8月中山大道开工,中山大道起点长江边建新轮渡码头。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由此码头登陆后,中山码头曾一度兴盛,但不久就冷落下来。而下游的澄平码头由于过往旅客较多,年久失修,因此,要求迁址扩建的呼声四起。1930年,政府计划将中山码头扩建为轮渡码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此后,中山码头被日军盘踞。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中山码头才恢复原来的名字和轮渡业务。1949年2月,中山码头见证国民党军队撤退惨状。1949年4月23日,中山码头首先迎来南京解放。1990年翻建成今日所见的“山”字形候船大楼。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邹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