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京 > 关注南京 > 正文

0

记者探访板桥人力资源市场:不包吃住不愿干 520人求职35人成功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2-05 10:58:00

 

 

  中国江苏网2月5日讯  经过春节短暂的休整之后,大批民工已经开始返城务工。号称华东最大民工市场的安德门劳务市场年前关停后,新设了板桥人力资源市场。进城务工人员今年工作好不好找?有什么渴求和愿望?晨报记者昨天探访发现,许多进城务工人员求职要求高,都把包吃住当成找工作的“硬杠杆”,不包吃住不愿干,昨天2000多个用工岗位520多人求职,成功仅35人,成功率不足7%。

  现状 每天500人求职,新市场人气很旺

  昨日上午10时许,晨报记者来到南京板桥人力资源市场,此时正是务工人员求职的高峰期,但奇怪的是一楼的求职大厅外聚集了很多前来求职的民工兄弟,而大厅内却显得人员稀少。在一块用人需求岗位电子屏前,有些务工人员正在向招工者询问工作细节,也有些在查看招聘介绍。

  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已于春节前夕关停,板桥人力资源市场承接了其服务功能,这对于以板桥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务工人员来说更方便了,这也使得每天的进场人数有四五百人,与往年安德门劳务市场相比并没有下降。2月3日一天,前来求职的进城务工人员达480多人,昨天升到520多人。“这两天来我们这求职和招工的,大多数是周边地区的。例如,梅山、板桥地区和安徽的马鞍山地区。从求职的进城务工人数看,与之前安德门劳务市场同期数相当,应该说求职人气不减。”南京板桥人力资源市场办公室主任刘华松介绍说。

  惊讶

  待遇要求高,成功率不足7%

  对于一些务工人员来说,求职要求高,稳定的工作并不是他们的追求,“多挣钱”才是最重要的。由于租房成本、物价水平上涨,许多务工人员都把包吃住当成找工作的“硬杠杆”,不包吃住不愿干。

  一大早赶来板桥寻职的45岁王长太先生,顾不上吃饭,边寻职边吃起了馒头。为了早点找到个工资高的好工作,王长太大年初四就从安徽阜阳老家赶到南京,但看了许多岗位后,他有点失望了,“我希望能够找一个好工作,工资高,还包吃住。但看了一圈适合自己的岗位几乎没有。接下来再看看吧”。王长太有些无奈地说。

  “我要找的工作一个月工资至少3500元,包吃住,否则免谈。”求职务工人员于先生来自安徽来安县,他向记者提了求职的要求,而他本人什么技能也没有。

  “不包吃住4000多元也不愿意干!”陈小龙是苏北人,在之前做过木工活,这次到南京求职也要找个工资高的好工作。只要包吃住,平常的花销无非就是抽烟和买一些日用品,一个月用不了两三百块,4000块钱的工钱就是净落。

  探访中,务工人员今年求职要求高很普遍。刘华松介绍说,今年进城务工人员求职要求期望值普遍增高了,像月嫂这类工种,开价七八千元一个月,甚至更高。2月3日一天,2000多个用工岗位,前来求职的进城务工人员480多人,与用人单位成功签约的仅26人,昨天求职人数升到520多人,成功签约的35人,成功率不足7%。

  家政

  二孩多了,有经验的保姆紧俏

  板桥人力资源市场外的马路边聚焦了一大群人,来自安徽的赵大姐和别人正闲聊着,她想找个照顾小孩的工作。40多岁的赵大姐看上去很年轻,而且穿得干净利落,不时就有雇主凑上前来,可是赵大姐和五六个人谈完之后还没下定决心干不干。

  “二孩多了,照顾小孩的工作是我的强项。”赵大姐说。“请问你一个月工资要多少?之前怎么照顾小孩的?”记者以为3岁男童找保姆的名义和赵大姐攀谈。赵大姐说:“我以前做保姆给人带孩子,现在想找一个包吃住、但只做照顾小孩不干家务的活,一个月6000元。”说话间,不少人凑了上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诉说现在“带孩子的活太难干”。但赵大姐说,她不存在这个问题。

  记者和许多务工者闲聊以及对家政服务公司采访发现,目前南京保姆市场用工需求缺口很大,尤其是二孩多了,照顾小孩的保姆需求大,不仅带孩子的活一般保姆不愿意干,就是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的活也会再三比较。正月里是家政行业用工最紧张的时候,保姆大多回家过年,尤其是节后这段时间,返城的保姆还不多,需求量却很大,有经验的家政服务人员更是紧俏。

  问题

  新市场交通不便,很多人还在老市场

  安德门市场正式关停后,节后进城务工人员有的还在安德门劳务市场不愿离去。

  地铁1号线安德门站,记者看到前方广场上站满了人。他们大多拎着大包小包,一下火车,就赶来找工作了。对于安德门劳务市场已经关停,为何不去新的板桥市场的问题,多位民工表示,已经习惯在这里了,板桥太远,交通不通畅。虽然有接驳车,5分钟行程到达153路公交车小行站,在小行站再坐车经过26站抵达终点生建站,就到板桥人才市场,但一路上看不到指示牌。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希望,通向板桥人力资源市场的交通以后能更通畅。

  记者 卢斌 摄影报道

标签:

责任编辑:贾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