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27日连云港讯 春来风光好,田间耕地忙。在连云港市海州区洪门村的田间地头,有一道靓丽的“银发”风景线,他们是由村里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银发初心站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69岁。他们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依旧干劲十足,以丰富的经验优势在村里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讲、文化生活、移风易俗、疫情防控、邻里调解等志愿工作,发挥余热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银发”力量。
田间课堂的“指导员”
“作为一名老菜农,我就想着带领周边村民种出优质的菜,大家一起增加收益,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奉献自己的一点余热”。洪门村杨庄组的刘大娘种植大棚菜已经30多年了,对于蔬菜选种、育苗、移栽、病虫防治等都非常有经验,每当别家蔬菜大棚遇到问题都会去请教她,她都能耐心的给一一解决,被周围的村民亲切地称作“土专家”“指导员”。
在洪门村像刘大娘这样的田间课堂“指导员”还有很多,他们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将“输血”转为“造血”,通过让农户“看、问、学、用”,把栽种管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助力农户抢抓农时,播种丰收的希望,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的“宣传员”
为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洪门街道组建银发艺术团,以舞台剧、表演歌舞、合唱等节目,宣传移风易俗、讲文明、树新风,敬老孝亲等美德,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乡村振兴政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添彩,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振兴。除此之外,组织“五老”构成的银龄宣讲团走进群众,以拉家常、说民生等方式,用大白话与群众交流沟通,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用“家常话”代替“书面语”,以“乡音”传“党音”,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春节期间,洪门村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主题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老同志们积极参与“写春联、送祝福”活动,为村民书写感党恩和新春祝福的春联,把喜庆和福气送到民众身边,将党的号召和党的寄语送进千家万户。
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充分发挥老同志熟悉乡情、在群众中威望高、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整合离退休老干部资源,在村邻村舍发生冲突和纠纷时,为矛盾纠纷“把脉问诊”。与街道党工委、综治办、司法所等多方力量协作,形成“多位一体”矛盾纠纷互助渠道,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推动复杂疑难问题的联合受理和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今年以来,离退休干部共参与调解土地流转、违建拆除、劳务、婚姻家庭等多个领域的矛盾纠纷30余件。
新庄村的离退休干部李永艾虽然早已退休,但村民们一遇到矛盾就会想到他,老李本人也自得其乐,主动请缨担任村里的矛盾调解员。“调解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熟悉群众,我在这里生活很多年了,村里情况我非常了解,只要真心实意把群众事情放心上,任何问题都好处理。”李永艾说。
银发先锋的“示范员”
发挥老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根据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每个人至少主动认领1项志愿服务,解决一项群众问题,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凝聚银发力量,不断把群众的“小烦恼”变成“大幸福”。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创文卫生整治、新冠疫苗接种、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300余次,服务群众超过10000人,用实际行动展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精神。
在疫情防控期间,老党员们积极参与站岗执勤、宣传、捐资捐物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身穿志愿者红马甲、手持测温枪,虽一头银发,但个个精神抖擞,每天忙碌在抗疫一线,为辖区居民构筑起一道“夕阳红”疫情防线。
新庄村党总支书记谢林感慨地说:“这支‘年龄最大、辈分最高、力度最强’的志愿者队伍,用行动感动了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向老同志学习,为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潘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