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跨越50年:追忆东海县“水稻书记”刘宗宾
2021-12-13 09:2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2月13日连云港讯   日前,东海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邵光明发布的一条《东海县“水稻书记刘宗宾”》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短短几天游览量达到40多万人。一个离任45年、去世26年的东海县委书记何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1970年秋县委书记刘宗宾视察农业生产)

12月10日下午,中国江苏网记者在邵光明的带领下,迎着初冬的寒风来到东海县水稻生产重镇——平明镇,在条河村,去倾听农民讲述当年县委书记刘宗宾如何带领大家进行“旱改水”,使这个无米之乡变成鱼米之乡的。

村干部回忆“旱改水”

朱银涛今年81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担任原平明公社条河大队农业技术员。他向我们讲述了当年“旱改水”的亲身经历。他说:我们所处的彩云家庭农场周边这片土地近万亩,涉及几个村庄。当年,这里到处茅草,旱季地开口,雨季大水塘。当地人当年有一句顺口溜:条河口不算庄,夏季大雨水汪汪,十年八九不收成,年年冬季去逃荒。农民守着大片土地却吃不饱肚子。

(1971年冬季,东海县委书记刘宗宾在水利工地上和民工在一起畅谈“旱改水”的好处)

1970年起,东海县委书记刘宗宾主导在全县推广“旱改水”,平明公社首先疏通了境内蔷薇河,采用“公建民助”(国家出钱农民出工)的形式,修建了2个翻水站,并对土地进行全面改良。他们村所有劳动力用挖叉、大镐、镢头深翻土地。尽管每天喝的是稀饭,手脚都磨破了,但没有一个人叫苦。

开始农民不懂水稻种植技术,播种水稻用耩子耩,后来改为育苗插秧。水稻产量由几十斤增长到300多斤。过年了,农民吃上了自己种的白花花的大米,苦尽甘来的味道尽在其中。

今年已经88岁的朱同志原是条河大队赵口生产队队长,他干了几十年的村干部。提起老书记刘宗宾的吃苦精神感慨万千。他说,1972年夏季,暴雨下个不停,蔷薇河水位上涨,沿岸10多万亩水稻面临决堤淹没的危险。平明公社组织社员冒雨投入到抗洪抢险中去。令社员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刘宗宾书记冒着瓢泼大雨乘着吉普车来到工地。他卷着裤腿、两脚泥泞走下吉普车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家辛苦了,我们一定要保住秧苗。他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和社员们一起扛沙袋、搬石头,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

刘宗宾铁心“旱改水” “不收水稻收思想”

刘宗宾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走过来的老革命。他1920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成集乡槐树村刘家码头。1939年10月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7月参军,历任排长、指导员、教导员。1968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三等功勋荣誉勋章;1988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独立功勋荣誉勋章。

1969年10月,他由丰县武装部长调到东海县任县委书记。特殊时期,他依然保留着军人身份,他走到哪里始终一身绿色军装。

刘宗宾到任后,通过调研发现,东海县在老县长朱群的带领下,水利建设基本配套。但许多农民依然以地瓜干、红高粱、玉米糊为主食。为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增加粮食产量,较好利用水利资源,他提出了在东部平原乡镇进行“旱改水”的设想,得到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普遍赞同。

(刘宗宾在列入当年“旱改水”计划的高粱田边留影)

1970年,刘宗宾针对少数人不理解、不支持的思想苗头,为打消个别领导干部侥幸心理,提出“不收水稻收稻草,不收稻草收思想”的口号,即使第一年失败了,收获的是稻草也要干,收不到水稻只要思想认识到位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一年,全县上下万众一心,涉及旱改水的公社、大队确定播种面积,严禁种植旱季作物,一经发现全部铲除。这年,东海县水稻面积由之前的10多万亩,扩大到27.53万亩。产量是旱季作物的二至三倍。农民尝到了种植水稻的甜头,由强迫种、被动种发展到自发种。至1996年底刘宗宾离任时,东海县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55万亩,亩产均在300斤以上。

采访中,彩云家庭农场法人朱彩云告诉我们说,她每年种植优质水稻800 亩,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新品种,今年亩产达到了1300多公斤。今天的成就,全靠当年“旱改水”打下的牢固基础。

2021年,东海县水稻面积为98万亩,总产达到6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亿斤粮大县。

10万民工大会战 稻田引得活水来

刘宗宾在推行水稻种植过程中提出,要一手抓“旱改水”,一手抓水利建设。对上届“水利县长”朱群在水利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多次在会上强调,要按照朱县长确定的水利规划进行实施。尽快形成“百湖之县”框架,使“旱改水”得到水源保障。

1970年11月,东海县组织了10万民工水利大会战,新挖了8公里石安河陇海铁路至牛峰公路段;开挖淮沭新河渠道23公里;疏浚蔷薇河吴场至临洪闸段;修复蔷薇河下游河堤,开挖小型河道68公里。完成水利工程土方量1737万立方米,石方9万立方米,投资328万元。

1971年10月28日,东海县成立水利建设指挥部,刘宗宾任总指挥,许昌继、李华、姜其温任副总指挥。

(刘宗宾夫妇晚年)

为配合全省第一大人工水库(石梁河)建设,1973年,在浦南乡和黄川乡建成了2个移民点,库区移民采取自由组合、选点搬迁,至1976年底,共搬迁移民651户2601人。

1974年冬,开展引淮(水)入石(石梁河水库)工程、房山、芝麻、石梁河三级翻水站竣工。全县水利体统得到完善。

吃水不忘挖井人,东海今天能够成为全国亿斤粮食生产大县,和“水利县长朱群”、“水稻书记”刘宗宾等老一辈县领导的牺牲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

1976年底,刘宗宾调离东海县到淮阴任职,1977年因身体原因提前离休。

(刘宗宾戎马一生,军人情结终到老)

1995年12月,刘宗宾同志在淮安去世。

刘宗宾去世后,他的子女依照他的嘱托,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到东海县石梁河水库,他愿用他的生命浇灌东海的每一寸土地;他愿化作泥土,催生稻花飘香,富裕乡亲、富裕百姓、富裕东海人民。

(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金德 东海县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 邵光明)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