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赣榆区黑林镇:减负松绑激活力 实干担当聚人心
2021-11-03 09:3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3日讯(记者 童金德 通讯员 庄园 吴涛 仲春达)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强化作风建设,在享受“稳稳的减负幸福感”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扎根群众。

基层减负取得的成效

一是做好“减”法,激发基层干部活力。区委出台《关于在全区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的通知》,规范整治后,上级发文和会议数量明显减少。黑林镇进一步强化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杜绝过度留痕。开发“智慧黑林”办公系统,基本实现办公便捷、高效、集约。黑林镇2021年发文数较2020年同期下降10%,工作群由原本的20多个瞬间“瘦身”为4个,办会较去年同期减少25%,让基层干部逃离信息化时代的“五指大山”,极大地释放了基层干部活力。并积极树立“五重五用”用人导向,大胆启用90后村党组织书记3人,占比14%,真正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风气树起来。

二是做好“加”法,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加强会议实效,同一主题的会只开一次,相关会议也尽量合并召开,更多采用视频会、电视电话会等方式,提高效率,让好政策更快更好地在群众当中落地生根。加强激励关怀,增强对基层干部个体及家庭的关爱,消除顾虑,保障基层干部能“放大胆”“放开手”的工作。壮大基层干部队伍,减负让更多的优秀年轻人愿意扎根基层,黑林镇近3年新招录公务员13人,其中90后10人,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年轻公务员的党性修养,年轻血液的输入带动了整个机关大院的工作氛围。创新考核机制,区考核办牵头抓总,强化成果导向,用实绩用现场来评价工作成效,杜绝过去的多头督察、多头考核现象,减少台账资料的准备,增强痕迹管理的科学实效性,让基层干部不仅留“痕”于工作,更留“痕”于群众内心,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是“加减”并行,带动乡亲共同致富。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一增一减,减了负担,增了成效,减了形式,增了实绩,让基层干部在“加减”中释放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去。2019年,黑林镇21个行政村的村集体收入共1171万元,村集体收入平均达到55.76万元,其中超过100万元的村3个,超过50万元的村有5个。2019年黑林镇农民储蓄达9.5亿元,同期增长1.06亿元,同比增长11.6%。松绑没有休止符,减负永远在路上。2020年,继续落实基层减负,破除形式主义问题,全镇人均收入达到18302元,4.6万的黑林居民银行长期存款达11.6亿元,人均2.52万元,为全区中西部乡镇中最高。

基层减负存在的问题

一是事权责权“天平失衡”。乡镇政府权小责大、有责无权已成为共识,独立行政权(如行政许可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等)的缺失使乡镇执政能力越来越弱。而在权力越来越小的同时,承担的责任却越来越大。 例如:建筑规划执法权、土地使用权、违规执罚权都在上面,可是违建却要乡镇控制;碰到违建,想拆无权,不拆失职;秸秆禁烧没有任何行政法律手段,乡村干部只得死看硬守、四处灭火。乡镇“服务型政府”已经变味,主要不是对农民服务,而是对上级政府及其各个部门服务。

二是减负谨防“弹簧效应”。2020年初,疫情爆发之际,为防止疫情扩散,各部门严加管控,“地毯式”排查的同时却让形式主义换上的新“马甲”重现视野,如疫情防控报表需要给不同部门重复报送,这个部门来过了,那个条块又来要,多个条块,多套表,设计还不一样,又得重新统计一遍,殊不知到村里只有一条线,基层干部重复工作,疲于应对。疫情缓解后,企业复工复产了,上级又要求报计划、做方案,有的今天发通知,明天就要,大家只好加班加点搞,苦字在心口难开。

三是“属地管理”饱受诟病。根据属地管理原则,镇村担负着生产安全、打非治违、环保治理、脱贫攻坚等多项重要任务与责任,但相对于上级层面人力、物力、财力却少的可怜,可以说是资源少、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属地管理的责任却成了乱问责、问责多的最大筹码,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新担当的积极性。

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赋权指导促担当。希望能够进一步明确部门和乡镇的权责事项、责任清单、权力清单,明确权责边界,实实在在向乡镇赋权、向部门赋责。同时加大对基层执法、服务力量的投入和指导。黑林镇也将聚焦顽疾精准施治,加快制定各村依法自治清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负面清单等等,只有上下联动,联合出拳,理顺了“千条线”,下面才能不再是“一团麻”,基层干部这根“针”自然能聚心聚力,真正扎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上和改善保障民生的关键环节上。

二是倾听“吐槽”重实效。鞋子合不合脚,脚最清楚。减负实效怎么样,“真减”还是“假减”,改革举措实不实,群众满不满意,基层最有发言权,希望上级部门建立体制机制,畅通“吐槽”渠道,同时把这种评价纳入考评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和群众“吐槽”、认真对待“吐槽”、积极回应“吐槽”,推动基层减真负真减负。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基层问题是长期累积形成的,具有顽固性、复杂性、隐蔽性,极易反弹,希望上级部门能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让基层减负变相走样。

三是属地管理共分担。基层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需要更多资源的支持,如果基层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基层干部就是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的“那根钉”。希望上级部门善待基层,善待“千把锤”下的“那根钉”,切实落实“三项机制”,拓宽容错纠纷渠道和方式,多鼓励、多投入、多指导,少问责、多问效。同时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清单,划定“属地管理”事项职责边界,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让“属地管理”变味走形。在对基层提要求、下任务时,也要多考虑基层工作实际,本着帮一把、扶一把的原则,帮助基层轻装上阵干实事。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