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19日连云港讯(记者 童金德 通讯员 吴品葵 袁旭)“以前港湾里停着各种各样的船,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出了事也不知道是哪条船,比较乱。现在每条船都有编号,没有编号的船现场就被拆解了,而且每条船停得也整齐,进出港湾也更方便了。”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高公岛社区渔民老惠笑容满面。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街道为保障海洋渔业经济安全发展,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渔业安全生产“三个一”工程,不断提升群众居住幸福感、生产经营安全感。
组建一支专项队伍。各行政村(社区)成立由工作人员、群众代表、支部委员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每位成员各司其职将渔业生产安全紧抓在掌心。同时配备渔船专管员,每天及时收集村内渔船出海情况,上报上级部门,发挥“铁脚板”作用,摸清辖区内渔船底数,对非本辖区船只进行安全教育,监测现有渔船质量,劝阻破损船只出海,有效降低渔业安全生产隐患,告别渔船安全“看天意”。
完善一套安全制度。建立一户一档制度,要求船东每年年初到村(居)委会进行船长、船员、联络员、船只等信息登记,出海前需向村(居)委会报告,进行存档记录。明确每条养殖船上必须配有救生圈、小型临时船只等救援工具,上船人员必须身着救生衣,每条船上必须配有船长,切实做到“衣随人走,圈随船动”。
创建一个微信平台。为方便工作人员下沉生产一线,密切联系群众,出现险情时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消息,各村(居)委会牵头组建了一个由辖区内养殖户组成的微信群,每日收集渔船出港返港信息,发送海上紧急救援措施等相关安全知识。此外,定期召开视频会议,解决渔民生产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党的最新理论、政策精神传达到每家每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