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股“私房自制美食”热潮席卷朋友圈,不少人纷纷效仿,开始在家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蛋糕、酸奶、辣椒酱、牛肉干、牛轧糖、秘制炸鸡等品种繁多,拥趸粉丝更是不在少数。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市民购买自制食品时遭遇了消费纠纷,也有人因贪吃误食造成了健康损害。那么自制食品卫生安全有保障吗?如何监管?出了问题又该怎样维权?它真如卖家所说,纯手工、无添加、绝对安全吗?
自制美食俏销“朋友圈”
“自家制作的纯绿色无添加的蜜枣粽子出锅啦,需要的亲们千万不要错过哟!”
“新鲜健康的上好原材料,每一道工序都是亲手完成,纯手工自制绿豆糕接受预订中。”
“自制的酸奶口感非常棒,包您满意,欢迎购买品尝……”
最近,记者在微信里看到大量类似的自制食品广告信息,它们都声称原料新鲜上乘,不添加防腐剂,而且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私人定制。
陈女士是个“上班族”,业余时间喜欢制作各种美食,她为此还专门购置了烤箱等设备。“现在外面购买的蛋糕一般都有添加剂,自己在家做比较放心。”陈女士对记者说,“刚开始时我只做给家人吃,不料朋友品尝过后大赞味道好,建议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发照片,接受大家的订单。”
没想到陈女士自此打开了销路,这个业余爱好竟为她带来了商机。如今,陈女士的蛋糕生意红红火火。“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也可以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挺开心的。”陈女士说。
造型精致款式众多易“圈粉”
3月11日上午,记者走访了朋友圈一名卖家制作美食的“小店”,这家“小店”位于市区巨龙南路,售卖自制食品纯属卖家的副业,她的烘焙室内摆满了菊花形的饼干、芭比娃娃造型的蛋糕、HelloKitty状的巧克力……光是各种养眼的造型就让人心动不已。
“饼干平常孩子也不怎么吃,却很喜欢网购的自制饼干。我发现这种饼干款式多,有小星星、小月亮的,有动物造型的,还有水果形状的,我每次都会选择不同的款式购买,孩子喜欢就会吃得特别多。”卖家说。
“现在人喜欢网购自制食品主要是图个新鲜,原料好,不添加防腐剂,吃着放心!”在市区通灌南路上的一家自制美食店选购美食的市民董先生对记者说,“我母亲特别讲究生活品质,对做饭用的调料要求很高,总觉得保质期太长的东西肯定添加了不少防腐剂,吃了对身体不好。后来她听说朋友圈可以买到新鲜、绿色的食品,便催着我给她买。芝麻酱、食用油、香油都是现做现卖,而且口感很好,我母亲很认可。”
自制美食同样暗藏问题
自制食品果真如卖家说的那样纯天然、无添加、绝对安全吗?其实不然,因为已经有人买到了“教训”。
前不久,市民邵女士从朋友圈一位“烘焙达人”手中买了3包蛋黄酥,货到拆开一看,有几只居然发了霉,全都被她扔掉了。
“我曾网购过自制粽子、月饼等,这个卖家是我朋友介绍的,至于她是否有实体店,有没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资质,我不太清楚,我只是看图片拍得不错就下单了。”邵女士说。
市民徐女士也是自制食品的死忠粉,但最近的一次消费经历却让她的这股热情退却了不少。“前几天我在朋友圈买了几瓶自制酸奶,只喝了一瓶便上吐下泻,我猜产品没做好杀菌消毒。”徐女士说,“现在我对自制食品没什么信心了。他们总声称食品质量有保障,可真是这样吗?现在我还是会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起码质量安全比家庭作坊更有保障。”
销售门槛低安全无保障
卖家往往嘴上说自制食品用优质的原料制作,图片拍得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现实却并非如此。
3月11日中午,记者在市区陇海东路上的一个自制食品场所中看到,卖家和面不戴手套、帽子,做工环境算不上整洁,与他们在朋友圈中宣称的大相径庭。
“顾客一般都是看图下单,像你这样亲自到店里买的人几乎没有。”见记者在现场四处打量,卖主谨慎起来,“做买卖凭的就是良心和双方的信任,我的顾客都是回头客,没有吃出问题的。”
可尽管卖家嘴上一直信誓旦旦,但当记者提出看看食品安全证等材料时,他却拿不出。
“销售自制食品有一个很畅通、门槛又很低的渠道,不管是网上开店,还是在微信上销售都很容易,这些短板导致劣质自制食品在网络上日益泛滥。”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商家介绍起自制的食品都是滔滔不绝,一旦问到是否有卫生证等问题时,他们大多以“良心”“诚信”搪塞,“无证”成为自制食品卖家的最大软肋。此外,他们使用的原料更是来路不明,嘴上说安全实则暗藏隐患。
监管存盲区消费有风险
这些风靡于朋友圈的自制食品,号称“私家厨房”“独家秘制”,绝大多数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正因为如此,有网友将它们戏称为“黑暗料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自制食品的卖家并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所以它们销售的食品虽然也进入了流通领域,但货源、生产、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均不在有效监管范围内,从而抬高了消费风险。
市餐饮协会的孙先生认为,对方自称“烘焙达人”“料理高手”,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做出符合要求的健康食品。很多消费者就是受卖家“无添加”“纯手工”等宣传语的诱导而下单,事实上,合格的健康食品要确保从货源到餐桌整个过程的安全。
采访中,一位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向记者透露,目前朋友圈里的自制食品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一些小食品加工厂,另外是一些家庭手工作坊,大部分生产者没有生产场所,有的干脆在家里制作,而且相当比例的自制食品的生产销售隐蔽性较强,给有关部门的执法监督检查带来困难。
市民下单需擦亮眼睛
自制食品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因其销售门槛低,导致不少有质量问题的食品混迹其中,这给消费者维权带来不小的难度。
对此,江苏海郡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戴高明认为,根据《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并按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主体业态、经营项目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
戴高明说:“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方法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先行赔偿后,有权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追偿。”
市消保委的单先生提醒市民,自制食品生产者的健康状况、制作过程、卫生安全无法保障,而且原料的存储、食品运输过程都存在风险,所以市民通过微信购买自制美食还需谨慎,不要盲目跟风,尽量在实体店或取得正规资质的店铺消费,以保障自身权益。(记者 李国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