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市开发区中云街道东巷村,空气清新,古老的藤花落遗址同村民集中居住区隔路相望。不远处,中云台山脚村集体鱼塘内,南美白对虾肥美异常。作为市开发区发展中整村拆迁的移民村,东巷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塑造“党建+种养殖”品牌,大力发展渔业生态养殖、现代中药之旅等特色产业,实现了富民强村,先后获评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连云港市经济发展二十强村等称号。2019年,村集体收入超5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5万元。
曾经的东巷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全村基本都靠葡萄种植和水产养殖为生。2006年6月,因园区开发需要,东巷村整体搬迁。搬迁后,葡萄种植的土地被征用了,村里承包给农户的400余亩鱼塘由于养殖规模不大、生产方式粗放,导致经济效益不佳。
鱼塘收入是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的“命根子”,放之任之将极大损害群众和集体的利益。村干部和党员集思广益,把目光投向重走“集体化道路”上,决定搞科学化、多样化、专业化水产养殖。东巷村将水产养殖作为“书记项目”,并成立以村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党员、村民代表等为成员的鱼塘养殖管理小组,由村集体出资成立鱼塘养殖生态园。鱼塘集体运营仅一年半时间,效益、规模大幅增长,群众收入较上年增长160%,集体盈利近60万元。目前,东巷鱼塘平均年产值230万元,拥有淡水鱼、南美白对虾等10余个品种,鱼虾大量销往南京、上海等地。
凭借鱼塘模式成功的底气,东巷人又有了新想法。“鱼塘起来了,咱们准备赶‘时髦’做生态园。”村党总支书记陈洪兵说。地处中云台的东巷村是种植大樱桃的绝佳维度,加上村里传统农民比例较高,个个都是种树高手,一座全新的樱桃生态园就此落地。同时,村里开设了“东巷生态园”网店,实行“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为有电商创业需求的村民提供技术支持。从2015年至今,东巷村特色产业年产值连年增幅超过10%,并解决了20余名贫困人员就业问题,实现精准扶贫,产业脱贫。
“我们村的幸福生活是搬迁搬出来的。”东巷村村民伏大爷说。因与中国制药工业前三十强的康缘药业是“邻居”,东巷主动寻求合作,同企业建立了“村居+企业”党群共建模式,通过“村企产业联动”,围绕人才、土地、发展等开展结对共建。东巷村利用土地资源,与康缘药业现代中药之旅等特色产业开展合作,探索开发“百草园”种植、中药材种植观光旅游区等全新合作路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兴起,也给了村民新增了一个发家致富的平台,一些在外经营的村内致富能手也纷纷回乡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傍晚时分,东巷村集中居住区内的长廊很是热闹,老人推着孩子惬意地散步,少年们在灯光篮球场打比赛,一片温馨和谐景象。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群众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
为进一步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促进村党组织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东巷村以“强基层、打基础”为着力点,在村党总支中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同时,大力选拔优秀党员志愿者成立“栖峰志愿服务队”,分别设置了政策宣传、文明新风、党务监督、邻里纠纷调解等11个岗位,让无职党员自愿认领适合自己的岗位。
“无职党员干的都是小事情,但他们挑的担子却不轻。”村党总支书记陈洪兵说道。“以前,村民有事情都来找村委会,可村两委只有几个人,有时候难免力不从心。现在,无职党员切实担负起责任后,形成了一个个战斗堡垒,让村两委的压力减轻许多”。如今,11个岗位上的无职党员,就像一面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活跃在居民需要的地方。
一个曾经落后的村庄长成了万众期待的模样,正是源于东巷村党组织坚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不变的初心使命。东巷村党总支立足实际,以村企联建为切入点,深化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树立品牌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实践。(庄婷婷 薛海龙)
总值班: 王夫成 朱 萍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