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太极拳成功申遗 我和太极拳有个故事
连云港
2020-12-28 10:29:00  来源:连云港发布  作者:宋添翼  
1
听新闻

12月17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武术界沸腾了,爱好者们沸腾了。记者走访不少健身锻炼点了解到,在港城,也有太极拳“粉丝”,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太极拳成为他们热衷的健身项目之一。昨日,记者采访了港城几位太极拳爱好者,一起来听听他们与太极拳的故事吧。

结缘太极守护健康

“我与太极之缘,皆因十年前一次偶然的伤病。”太极拳爱好者于治国告诉记者,因工作关系,他时常长时间伏案写材料。在一次熬夜写完材料后,起身站立时,突然颈部刺痛不已,脖子瞬间不能运动。多方寻医治疗,但除理疗、牵引、按摩、针灸之外并无其他良法,约两周后,颈部方能自由转动。“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在经过与懂中医的同学交流后,我将目光转向了运动。”

起初,于治国也只是跑跑步,后来无意看到不少人在打太极,便查看了些太极方面的资料,觉得打太极对身体机能的调理效果应该更好,于是便加入了打太极拳的队伍。

“刚打太极拳时,并不知打的是哪一种太极拳,只是在打拳队伍的后面,照葫芦画瓢。一段时间后,才知道是老架,而且由于不知名的原因,膝盖竟然有痛感,问了一些练拳的人,说都这样,很正常,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于治国想,太极拳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承,已经比较系统、科学,怎么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于是,他决定弄个明白,也由此开启了求师之路。

找谁?谁愿教?谁能教?于治国先是向练拳的人打听,山东、河南、河北都有,可是这么远,学起来也不方便啊。一个偶然的机会,2016年春天,他在网上查找连云港当地太极拳老师的时候,看到了他现在的老师常育德的消息。“当时我突然心里一震,下意识地觉得,这是机缘到了,这不就是我苦苦寻觅的老师吗?”

于治国经多方打听获得了常育德的联系方式,随后,约了时间、地点,和一个经常一起练拳的朋友老柳驱车来到常育德家中,开启了对太极拳的系统学习。一年后,他正式拜常育德为师。

“太极拳强调‘理唯一贯’,没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是练不好太极拳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蛮练,反而达不到健身效果。”在常育德的言传身教下,于治国对太极拳的认识很快有了较大提升。“我跟老师学的是张志俊功夫架,讲究的是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在陈家沟新架太极拳基本上进行的拓展与提炼,练起来动作规整、要求严谨、标准严格,每一个动作都有所指、都有所用,每一个要领都具有可操作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身体机能有极大改善与提升。尤其是虚领顶劲、立身中正,高度契合了做人与做事的要求,尤其是与我的工作性质不谋而合。”

“规矩练拳,规矩生活。练了太极,尤其是遇到常育德老师之后,更觉太极天地宽,规矩不可破。周围的同事朋友们都说,我比同龄人显得年轻多了。尽管仍然经常加班熬夜,但我的颈椎、腰部再未犯病。这,应该归结为练太极拳之功。”于治国说。

习练太极拳离不开“明师”指点

“这是1999年杨老师赠给我的练拳资料。”“这是我20多年前购买的太极拳书籍。”“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有关太极拳的剪报。”说起自己的练拳故事,太极拳爱好者赵绪伟如数家珍,他说:“我是24岁时开始接触太极拳的,如今已整整24年了……”

1997年,赵绪伟在苍梧绿园锻炼,偶然遇到了自己的武术启蒙老师杨家骝先生。“杨老师从小习武,是米俊刚老师的亲传弟子,米俊刚是米广亭长子,米广亭是近代查拳大师杨鸿修(1864年-1944年)的高徒。”赵绪伟介绍,杨老师是练外家拳出身,他从1997年便开始跟着杨家骝学习“健身七步功”“十路弹腿”、太极刀,杨式太极拳等,“既学习了外家拳,又开始了我的太极拳之旅。”

赵绪伟告诉记者,后来因为去日本留学,没有了练拳的大环境和老师的监督,2004年开始他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练习武术套路也与他“渐行渐远”。直到2015年,为了督促迷恋武侠小说的儿子掌握一门武术,他决定重新捡起武术套路,于是陪儿子一起报班学习了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学习班。

为期三个月的学习班很快结束,赵绪伟学会了基本架势,但距离规范和熟练还差很远。后来,他坚持每天练习,并经常请教老师,慢慢熟练套路招式。“几年时间习练下来,虽然对陈式老架一路太极拳套路比较熟练,但总感觉自己仍然没有一点点太极功夫,完全是花架子,还是停留在‘太极操’层面。”为了理解和学习更优秀的太极拳,赵绪伟经常到各地公园拜访练太极拳的人,同时阅读了很多与太极拳有关的书籍。“渐渐地,我明白了习练太极拳,不仅要坚持练习套路,阅读拳论,经常和拳友交流,还要拜访‘明师’。这里的‘明师’不一定是名师,‘明师’名气不一定大,但是真正懂拳理。名师可能有名气,但不一定真正明拳理。”于是,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同时,赵绪伟不断寻求各种机会拜访“明师”。

“国庆长假之前,经本市一位太极拳前辈的介绍和推荐,我报名参加了‘张志俊国庆太极推手集训班’。之所以想参加推手集训班,还是因为套路练久了没有进步,5年陈氏太极套路练下来,身上仍然没有‘太极劲’,除了刻苦努力不够,我坚持认为一定是方法有问题。而且我明确知道,如果方法不正确,就会努力越多,偏差越大。”赵绪伟坦言,河南郑州的7天推手集训班,让他对太极拳理解再上一个台阶。张志俊通过很多招式演绎“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等技法和效果,充分展示了太极拳的奥妙。

“太极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拳种,需要习练者认真研究,内外兼修,去掉功利心,用正确的方法和心态,理论研究和刻苦习练相结合,才可能学习到真正优秀的太极拳技艺和文化。”赵绪伟说,“‘太极拳’项目成功申遗,足以证明其魅力,祝愿太极拳之花能开遍世界,让全世界人民都能瞻仰、感受中华文化之瑰宝。”

习练太极贵在坚持

“太极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说起太极拳,太极拳爱好者王波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他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在阅读林散之传记中,读到了关于太极拳的神乎其技,因此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如今,打太极拳已成为他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波在新浦公园遇到了打太极拳的刘勇老师,后来便跟在其后面学了起来。王波坦言,在那阵子,他一改以前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等坏习惯,每天按时作息。“早晨5点我就起来学拳了,到了晚上睡觉也觉得特别香。通过一阶段练习,明显感到体力充沛,神清气爽,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在太极拳学习路上,王波也曾因为生活、工作方面的原因,出现过懈怠心理,这也让他在太极拳领域很难有更进一步的突破。后来,在其舅舅的点播下,王波对太极拳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与理解。“我大舅可以说是太极拳领域的行家,他常教导我说工作忙不是理由,懒惰才是阻碍前行的直接原因……”王波坦言,大舅的一番话有如醍醐灌顶,让他受益匪浅。也正因为此,他每天早晨都会前往苍梧绿园练习太极拳,后来还跟着大舅学起了太极推手,感到体力不断增强,工作中不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加班加点都能等闲视之。“有一次,为迎接创文检查,忙到下午5点才想起早饭没吃,我想这是得益于大舅教我的太极桩,传统的说法叫‘气足不思食’。”王波笑着说。

“太极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足以见到太极文化的巨大影响力。”王波告诉记者,太极拳不仅属于武术的范畴,还和医学分不开,中医讲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而太极拳属内家拳,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合理练习太极拳,能使我们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有关专家实验研究成果表明,太极拳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衰弱病以及一些慢性病都有很好的辅助医疗效果。

王波表示,学习领悟太极拳,不仅要有‘明师’的言传身教,也离不开自己领悟与坚持。只有这样,才能慢慢窥其径,体会太极之妙。“正因为练习了太极拳,我在多年的工作中才能够平心静气地解决问题,生活上遇到困难也能坦然面对……”(记者 肖婷婷)

 

标签:太极拳;太极;赵绪伟;王波;常育德
责编:张慰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