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海州湾渔俗、民俗文化可成文旅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0-11-16 16:27:00  来源:连网  
1
听新闻

【连网】近日,我市在连岛景区召开海州湾渔俗旅游文化研讨会,全市近40位海州湾渔俗专家到会参加研讨。据悉,海州湾渔俗是我市重要的一项体现海洋文化特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9年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据悉,举办全市性的海州湾渔俗旅游文化研讨会,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和扩展海州湾渔俗的文化生存空间,让更多单位和个人加入海州湾渔俗的传承保护开发行列。

实际上,随着渔民生活的逐步小康化和城镇化,很多渔村的传统民俗风情正被现代乡村面貌所取代,许多特有的渔家民俗风情日益模糊化,于是,拯救传统渔俗文化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市针对海州湾渔民俗的传承现状,积极挖掘、整理海州湾渔民俗,推进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努力将海州湾渔民俗与地方旅游开发相结合,力求通过文旅融合,活化项目保护载体,夯实项目发展基础,使海州湾渔民俗成为助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渔俗文化具有开发潜力

随着文旅融合态势的白热化,“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中被屡屡提及和探索的重要概念之一,即通过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中融入历史、民俗等要素,提升游客体验的满意度,加强游客对当地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而这一做法,也因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可以有效规避同质化竞争的尴尬局面,成为诸多地方进行旅游开发的不二之选。

我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体现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节事活动相关的民俗类资源上。在省级非遗项目中,有“海州湾渔俗”“淮北盐民习俗”“新安元宵灯会”;在地方节事活动中,有“东海水晶节”“徐福文化节”“三月三娘娘庙会”“四月八白虎山庙会”“灌云豆丹节”,极具“一地一品”,市民和游客参与性强、参加人数多;在传统文化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期间,民间自古都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集体民俗活动。

而要说本土极具特色的民俗,要数渔俗文化和盐业文化了,它们都足以彰显港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其中,渔俗文化更适合在旅游项目开发上做文章,即充分发挥渔村旅游项目的新、奇、异内容,以此来吸引广大游客。据我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王源远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在于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着千百年来植根于民间的独特审美价值和展现风格,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审美需求;其次,民俗文化中通常都包含着独具创意与地方风味的节庆娱乐活动,对于热衷互动参与型的游客,又是绝佳的吸引点,可为游客带去新鲜感、猎奇感,促进游客更好地融入。

实际上,我市在渔俗文化的传承开发上,已有不少有益尝试。例如,赣榆区海头镇小口村的祭海节,具有数百年历史,该村渔民祖祖辈辈将原始祭海仪式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具有数十年渔业生产经验的船老大周树合,征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每年出资组织乡亲们开展祭海活动。据他介绍,这种“祭海”仪式淡化了迷信色彩,增加了正能量文艺节目和商贸旅游活动,提高了“祭海”的档次和时代内涵,助力了地方知名度的提升。

渔俗文化保护存在软肋 相关文旅项目开发不足

“我市的渔俗文化,大致可以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烹饪饮食、风物传说与历史典故等几个方面划分。”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洪绕,论述了海州湾渔俗与其他地区渔民俗的不同特点。“不过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的旅游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渔俗文化的保护以及旅游开发方面,与日照、青岛、宁波等市相比,都有着不小差距。”

据悉,在大力发展经济、实施产业调整的过程中,我市传统的单纯渔村和渔业乡镇日益减少,历代渔民先人生产生活的遗址遗物所存不多,目前仍生活在渔区、渔村的老渔民、老渔业工作者越来越少,加上渔业资源匮乏收益衰减,更是少有人再从事这一行当。比如当今已是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的黄窝村,以前就是个渔村,自古以捕鱼为生。然而,本世纪初黄窝村周边海洋资源枯竭,捕捞村民年年亏损,人均年纯收入不足4000元。时至今日,靠打鱼为生的村民已经少之又少。为避免黄窝村独特的渔文化就此消亡,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牵头在村里一些老渔民家搜寻渔具,打造渔业展馆。

而造成“渔俗文化”日趋衰弱的更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渔俗文化旅游成为我市旅游经济支柱之一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许多地方在沿海渔区的开发建设中,忽视了对渔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各级财政缺乏重视,较少给渔俗文化旅游项目投入,导致先天发展不足,我市具有丰厚渔俗文化底蕴的赣榆区沿海村镇,连云区的连岛、前三岛、高公岛等地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仅有的几处渔俗文化旅游项目规模小、数量少、层次低,渔民开办渔俗旅游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少量“渔家乐”也只是吃吃喝喝、看看卖卖,服务项目单调,内容展示单薄、文创产品落俗,商业习气突出,缺乏渔俗文化氛围等。

突出重点,树立“产业思维” 打造全域旅游区域板块体验项目富集区

毋庸置疑,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启,为民俗文化的发展带来机遇。但机遇中夹杂着风险,要想将港城的“渔俗文化”等民俗文化,打造成一面招牌,还需要树立产业思维,制定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从而形成整体效应与拉动效应。

山东省日照市经验可以参考,该市从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渔家乐等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以“住渔家房、吃渔家饭、听渔家曲、品渔家乐”为主要内容的渔俗文化旅游,在全市沿海地区蓬勃兴起,形成了“渔家风情度假、海鲜美食度假、水上运动度假、赶海观海度假、海岛风俗度假、渔俗节庆度假”等六大特色渔俗文化旅游功能区,有16个渔村开展了“渔家乐”旅游项目,平均每户年收入10多万元。2019年,该市仅渔俗文化旅游就接待游客340多万人,收入达3.6亿元。

目前,我市已经开始认识到“渔俗文化”的重要性,并以更加创新的姿态加以利用与开发,例如今年9月16日,2020中国赣榆海头开海节暨首届海鲜电商旅游文化节举行。活动当天,赣榆区海头镇朱蓬口码头上百艘大小渔船犹如即将出征的“战船”,整齐排列在港口。码头上,渔家歌舞、渔民祈福、宣布开海、千舟竞发等壮观、震撼的场景轮番登场。据悉,海头镇不仅是一个渔家小镇,更是全国海鲜电商直播第一镇。目前,全镇电商户已有3000余户,日均发货量超15万件,带动加工、包装、物流等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销售额50亿元,拉开了“渔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2.0时代”。

当然,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细化的工作需要落实。例如结合研究资料,开展文化普查,建立渔俗文化数据库;突出原生态特征,营造氛围、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政府更应担负起主导作用,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海州湾渔俗项目的开发利用,将有助于以渔俗文化旅游推动沿海产业结构调整、丰富沿海景区文化旅游产品业态形式,打造全域旅游区域板块体验项目富集区、综合区。”业内人士说。(□ 张晨晨 王源远 文/图)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