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东海车站村,跨越陇海的“幸福向往”
2020-11-09 16:3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9日连云港讯 一条东陇海线上的小站,每天有列车从这里呼啸而过。这个原本名为新沂市“阿湖站”的铁路货运站,现如今也叫“洪庄站”,坐落于连云港市东海县洪庄境内。每天,大量的煤炭、化肥、水泥建材和粮食等货物,在这里囤积并转运四方。

车站村,是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洪庄镇一个行政村,村名叫了50多个春秋,而“车站”的历史却有百余年时光。

车站村,原先坐落在东陇海铁路洪庄车站南侧。解放前,这里被日军侵占驻守,建了炮楼子,挖了防空洞,并开设邮局、店铺、饭馆、澡堂等;当年,全国“九省十八县”,外加逃荒、要饭、流浪等人员汇集这里谋生,形成车站“老街”曾经的车水马龙与生意繁华。

在上世纪那个时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红色年代”,还有来自城市里的300多位知青,留在这片土地上永久“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为此,现在仅有780户人家的车站村,竟然有100多个不同姓氏。

车站村,地处江苏省新沂市、连云港市交界,南接新沂市阿湖镇,位于阿湖水库的上游,3400多口人,人均耕地0.7亩,主要以小麦、花生、玉米等作物为主要产业。2010年,车站村为省定的“经济薄弱村”。

一条东陇海铁路,一个紧挨着的列车站,并没能让车站村摆脱经济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低矮、零乱、散居的土坯老房,陈旧、破落、偏僻的老街景象,是车站村人不堪回首的过往。

迁村大移民——

一条铁路,十米宽,八年跨越的“新征程”

“车站村,只有一条进出路,就是通过村后陇海铁路下一座5米宽地下桥洞进出,每到下雨天,地下桥洞内就积满了水,通行被阻断,孩子们无法去镇区上学,各种大型农用车辆也更是无法进出。改变这种交通梗阻的境况,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让村民们尽快过上幸福小康生活,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做过12年村委会主任、2014年起担任车站村党总支书记的吴绍江介绍说,“镇党委政府决定实施村庄搬迁工程,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办法,在陇海铁路北靠近镇驻地的地方选了近400亩地块,规划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车站新村。”

村庄搬迁,谈何容易。老百姓坚守故土的传统观念,对老村庄依恋感情“根深蒂固”,加上新村建设的模样没有“成型”,还有群众受自我利益等心理驱使,让很多村民对村庄整体搬迁持抵触或反感情绪。

为此,吴绍江等村干部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的同时,按照镇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在铁路北的新村选址上先行试点建设100户别墅小区,让处于观望中的村民参观、入住、体验。通过如此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工作方式,影响和带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一步步、一天天转变。

吴绍江告诉笔者,做群众思想工作可真是“千难万难”,一次次被村民谩骂并赶出家门,也得陪着笑脸忍着“火气”,特别是一些很难啃的“钉子户”,还当场拿出农药来喝,威胁村干部就是不搬迁到铁路北的新村住。

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车站村一群党员干部“千辛万苦”的努力下,从2008年初先行试点建设100户新村别墅楼房起,到2015年底搬迁完成30排780户别墅住宅区建设,车站新村的基础建设总投资达2.4亿元。

从铁路南,到铁路北。一条仅有10米宽的陇海线,车站村人用了8年时间的跨越,最终实现了从“车站老村”到“车站新村”整体搬迁的涅槃嬗变。

杏雨点点,樱花烂漫;白墙红瓦,绿树成荫。现在的车站村,占地面积380亩,780户人家,连体式、两层半高的小别墅楼,每户建筑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一个生态、自然、和谐、优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脱颖而出,成为继“薛团新村”后,打造的又一个新农村建设“新样板”。

据吴绍江介绍,车站新村的搬迁,通过实施土地流转置换,村里将搬迁后的老村土地复垦成基本农田,按1:1.2比例补还给村民种植。这样,原有村人均耕地0.7亩,搬迁后村人均耕地0.8亩,耕地面积增加了;村里孩子上学也方便了,家门口就是学校;生活出行方便了,四面八方都是道路;就医方便了,新建了村卫生室;就业方便了,在镇区就可以做生意;文化娱乐丰富了,每晚都有群众自发性广场舞活动。

社区大建设——

一个村,七条路,蝶变激活“新市场”

新环境,催生新思路。围绕搬迁后的新区建设,车站村加快实施“新社区建设工程”。在投入2.4亿元的基础建设上,建设打通社区南北和东西方向7条主干道,并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新社区路道硬化、绿化、亮化等建设,配置接入现代互联网宽带网络,并实现新区自来水入户“全覆盖”。

社区新发展,全靠党建带;支部像团火,党员个顶个。早在2012年,车站新村就建起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车站村党群服务中心。局部三层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拥有30多个房间,设立便民服务厅、党员活动室、留守儿童之家、全民阅读室、道德讲堂等多功能室。全村83名党员在村党总支引领下,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干工作“冲在前”,带头“做给群众看”,形成党员率先示范效应。为此,车站村党建工作获得省委组织“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示范点”和市、县“先进党组织”等荣誉表彰。

在党建引领下,车站社区建设很快形成“新村+市场+电商+文化”的“蝶变效应”模式。2016年,依托新落成的车站新村为发展中心,在新村北面建立一个占地30多亩的建材交易市场,以带动和促进车站村经营户创业创新发展。据车站村会计杜胜华介绍,新建成的车站村建材交易市场,主要销售红瓦等建筑材料,来自江苏宜兴、山东及江西景德镇等各地的彩瓷瓦、彩钢瓦汇聚这里,形成面向全国的特色建材集散地。据统计,车站村在建材市场从事建材物流经营户达100多户,每户年销售收入大约在20万元至50万元之间;同时,伴随互联网接入,车站村还有30多户村民从事水晶制品、汽车配件、服装和农产品等网络销售,一批农家“网红主播”“网销达人”,让车站村与世界时时相连。

“市场发展了,电商也红火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此,我们村配套建立了百姓大舞台、法治文化长廊、休闲广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还在村部广场设立‘贤德榜’,每年评选出好婆婆、好媳妇,到目前已评选出20多人,不仅张榜公布,还给予表彰。”据吴绍江介绍,车站村的搬迁与兴建,让封闭的车站人赢得了新机遇和新发展,跨越陇海线的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蝶变效应,激发的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市场前景,车站新村人已感受到新社区、新市场繁荣发展的活力。

产业大发展——

一群人,创业族,擘画富民“新蓝图”

从铁路南,再到铁路北。一条陇海路,八年时光的跨越,车站村人走出艰难的抉择,拥抱迎来新时代。

新村美如画,市场活水来。以吴绍江为“班长”的车站村支两委“一班人”,开始为新村发展未来擘画新蓝图。“一班人”通过调研思考,决定将提升产业转型发展作为“强村富民”的新支撑。

吴绍江告诉笔者,车站村过去只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农业,现在产业转型已种植葡萄150亩、雷竹笋30亩、秋月梨50亩;同时,实施金蝉养殖50亩、大棚龙虾和金钱蛭养殖20亩、鱼塘养殖300亩;此外,还有优质西瓜、草莓及特色畜禽养殖等产业。村里通过统计核算,积极发挥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优势,制定了村产业发展新规划,就是在未来三年内,利用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构建产业区“三横”水泥生产路,在车站老村南面精心打造800多亩高效农业示范点,形成特色产业“种植区”、高效产业“养殖区”,实现与“车站老街”文化旅游“三点一线”有效对接,促进新村农民产业高质量增收,致力把车站村打造成为“陇海洪庄”的“乡愁文化新标杆”“田园采摘新基地”“村民幸福生活新样板”。

一拳在握,五指齐发,“班子”做给群众看。围绕新村产业发展规划,车站村领导班子和党员人人带头创业实干。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吴绍江最先从外地引进试种3亩多雷竹笋,为村特色产业转型引路;村党总支副书记杨刚发展果树、苗木等家庭农场50亩;村会计杜胜华种植梨树、雷竹笋20亩;退伍军人、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树枝不仅带头搞金蝉和生猪养殖10余亩,还鼓励妻子在新社区开设文化广告传播公司;村老党员石守银开办占地10亩生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500头;退伍军人、党员杜满发起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生猪2000头,2020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三处生猪“生态养殖区”。

做给群众看,带着大家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在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车站村广大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各显神通,寻找创业致富“新门道”。村民侯安华家有4口人,搬迁前在铁路南老村庄住着三间旧瓦房,家里贫穷,靠贩卖青菜等维持生活,拆迁搬到铁路北新村后,在村里扶持下精心发展生猪养殖,现在年出栏生猪3000头,年收入在3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样,村民陈大勇在村特色产业区发展金蝉“种植”70亩,青年村民孙达利创建50多亩高品质葡萄采摘园,均实现特色产业发家致富的创业梦想。

向往新生活,擘画新蓝图。现如今,跨越了陇海线的车站村,全村780户人家全部实现脱贫,住上别墅式“小洋楼”,过上幸福美好小康新生活,家家平均拥有固定资产在40万元至50万元之间。车站村脱掉了多年“戴”在头上的省定“经济薄弱村”落后帽子,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搬迁时的1万元上升到1.4万元,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市文明村、市县孝善文化示范村、市县十佳宜居村。

车站村,苏北东陇海线上一个小村庄,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老村变成美丽乡村。那个至今还存在着的“阿湖站”台,在岁月风雨中见证着车站村的“前世今生”。它们,不仅见证着车站老村的历史过往,更憧憬着车站新村人的美好未来。(李凤之)

标签:车站村;新村;车站
责编:郭玲玲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