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文物保护数字化”势在必行
2020-09-21 14:08:00  来源:连网  
1
听新闻

【连网】日前,记者从市博物馆获悉,目前,该馆正在对馆藏书画文物进行二维“高清图像采集”,即通过高像素摄影器材对文物多角度拍摄,并进行后期处理。据悉,此举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对文物进行更详细的解读与展示。通过矩阵式拍摄及后期合成,每张照片可达到1亿像素以上级别。该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市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水平,实现馆藏珍贵文物所含信息的全方位采集、管理、保护和利用。

“当前,文物数字化保护理念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测绘大多采用传统测量和拍照结合的综合手段,不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精度低、效果不理想。为了有效改善这种局面,我市也在积极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此举将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起重要作用。

■ “博物馆数字化”

让文物保护打破时空局限

迈步向前,昏暗的光线中,爆发出的轰鸣声,配上投射在山体上的红色光影,走在透明玻璃走廊上,仿佛身临地下火山一般,感受到喷发的震撼———这是东海水晶博物馆“开天辟地厅”里的一幕。“我们会通过三维控制技术,动态演示水晶形成的历史过程。”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实际上,这只是我市博物馆类公共文化单位,在推进数字化方面的一个缩影———当前的数字技术正在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的“数字变革”,文物古建、非遗项目、自然遗产等的数字化保护,成了这场变革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落脚点。

“近年的一些案例,证明了文物保护数字化的重要性。比如巴西国家博物馆大火。如果他们早早将藏品进行数字化保护,即使遭遇这场大火之后真迹被损坏,后期的复原工作也会轻松许多。”业内人士称,惨烈的教训给了世界文物保护界一记重击,也让人们意识到博物馆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

那么,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又是什么呢?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博物馆各个方面全面采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作为常用工具,使电脑成为日常的工作平台,更高效率地为文物的收藏、保存和利用服务。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方面是要加强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保护,优化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另一方面从“实物导向”拓展到“信息导向”,把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延伸到超越时间、空间的信息服务。具体来说就是实体博物馆在营运的同时,采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使互联网参与到博物馆内部信息的建构当中;将其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放在网络上,并借助高科技手段将藏品放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创造逼真效果的数字博物馆。

比如,此前,故宫博物院就与腾讯共同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发现养心殿———数字故宫体验展”是故宫博物院策划开发的第二个全数字形态展览。本展览是故宫博物院基于故宫数字资源、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所策划的数字展览,在养心殿进行研究性保护修缮而暂时关闭期间,观众可以在数字世界里体验“养心殿的一天”,了解养心殿的建筑功能和清代宫廷生活知识。

■ 让数字化尝试有规可循

成为推进文物保护与展示的新问题

信息手段和内容的革命引发了全球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浪潮。如何运用现代手段加强对传统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和利用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在探索中前行,建设生态博物馆是诸多行之有效的重要传承保护方式之一。海州五大宫调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是我国首个此类型的博物馆;在这里市民只要上网轻点鼠标,就能轻松了解到“海州五大宫调”的历史演变、艺术特征、曲牌结构、曲目特点等许多信息。

当然,对于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只是其一。目前我市已全面掌握了现存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情况,建立起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文物数据资料库,为科学制定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而这些做法,不仅摸清了全市文物家底,还为可移动文物及博物馆建设的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及文物的有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文物数字化对保护、研究和展示文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各文物收藏单位采集、储备了大量的文物影像信息数据,为各类实体文物建立起基本的数字模型,为文物系统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促进了文物信息资源整合与合理利用;促进了文化产品开发,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

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影像平台、数字博物馆突破时空界限,来到大众眼前,成为展示文化与历史的新手段。而如何让数字化尝试有规可循,成为推进文物保护与展示的新问题。为此,我市博物馆就组织编制了《连云港市博物馆数字化保护方案》,本方案借助于三维扫描技术、高清纹理拍摄技术等多种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存储、数字化展示、综合研究保护等工作提供原始数据支撑。该方案获得批复,已进入实施阶段。

■ 数字化保护

线上助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去年,“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微信公众号上线,同时推出“虎丘塔数字漫游”系统。市民和游客只需手指点一点,就能“登”上不对外开放的虎丘塔,一探塔内奥秘。“虎丘塔数字漫游”系统是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以充分保护文物为基础,对文物遗产开放形式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实际上,我市也在逐步摸索和借助这种形式,推出文物遗产点数字漫游系统,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走近那些曾经不可触摸的文物。

“将现代新技术用于古文物保护,可以使无数文物、古籍,获得全新的储存和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的丰厚给养注入更多人心中,也为大众零距离接触文化遗产提供了方便。”业内人士称,这种手段让文物在更大的范围内“活”起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文物,可以让千年文脉绵延传承,历久弥新;更会带动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港城历史悠久,现存不少古籍,强化对这些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助力学术研究等,还可以让束之高阁的历史古迹能被大众所熟知和阅读,如此便可以进一步助推地方文化的发展。”据市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像公共图书馆和地方史部门等单位推进古籍古书保护和利用,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可以采用更多媒介形式、更多传播方式,针对不同层面受众做好古籍的阅读推介工作。比如利用网页、博客、微信等的传播平台,图书的导读、提要、评介要请人气高的专家来做。总之目的是保证传统文化典籍的传播效果。

而文物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还可以助推旅游事业发展。针对非遗保护的活态性,无锡市每年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中相当一笔费用将用于抢救摄制部分项目的音像资料,开展数字化保护。此前,无锡市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无锡留青竹刻便进行了“记忆工程”数字化保护碟片首发。此后,宜兴紫砂、道教音乐、评曲等,也有了自己的“数字档案”。这些地方特色非遗产品的数字化保护,无疑助力了无锡的旅游事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在传统实体博物馆和近年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并被定义为“通过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计算、分析博物馆运行相关的人、物、活动和数据信息,实现博物馆征集、保护、传播、研究、管理活动智能化,提升博物馆服务、保护、管理能力的博物馆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我市理应抓住这一形势,有所作为。(张晨晨)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