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我和我的祖国》 曲作者秦咏诚祖籍是咱赣榆
2019-10-02 14:26:00  来源:连网  作者:张晨晨 宋佳祺  
1
听新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连日来,大家耳畔听到最多的歌曲无疑是《我和我的祖国》。歌曲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成为一首具有永久魅力的抒情爱国歌曲。而鲜为人知的是,歌曲的曲作者秦咏诚,祖籍就是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镇。除了《我和我的祖国》之外,他还创作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1933年7月,秦咏诚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一个贫苦家庭中,父母辈是从连云港市赣榆迁过去的。那个年代对于任何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一段抹不去的辛酸回忆。秦咏诚也像当时的孩子们一样,早早地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与命运带来的无奈。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这段时光带给他的并不只是艰苦磨难,还有一条通往音乐世界的路。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大连的街道满是凯旋的苏联坦克和炮车,老百姓载歌载舞,12岁的秦咏诚夹杂在游行欢呼的队伍里。3年后,这个少年凭借着自己会弹钢琴,会扭秧歌的“特长”顺利地被地下党领导的文艺团录取。团长对少年说:“从今天开始你可就参加革命了。”在此后的革命历程中,作曲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

  “一首歌一般来说是先有词再有曲,但《我和我的祖国》是先有曲再有词。”据了解,《我和我的祖国》创作于1985年。当年,当李谷一首次在舞台上深情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生前,秦咏诚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曾讲述过自己的创作历程。1985年,秦咏诚的大连同乡张藜打电话给他,说:“我很喜欢你的《海滨音诗》,旋律很美,希望为它填词,但这是首器乐曲,填得不好,你可不可以再创作一首呢?要同样情调的,但旋律不能雷同!”当时,秦咏诚正好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一天下午张藜邀请他到家里吃饭,到他家里是下午5点多,他就开始想旋律,不是《海滨音诗》的“上行”旋律“51235……”,而是“下行”“56543215……”。没想到他一下找到了主旋律。不到20分钟,乐曲就创作出来了。

  时隔多年后,词作者张藜在回忆录中回顾当年情景:“1985年,当秦咏诚把曲子写出来后,我却久久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歌词。”张藜把曲谱揣在兜里,一揣就是半年。一次去广西出差,第二天一早起来他推开窗户远望,一轮旭日缓缓升起,把对面山川映照得如诗如画。联想到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曲曲折折,但毕竟和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此情此景,一下开启了他的灵感,张藜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宛如神来之笔,感觉找到了,他一鼓作气又写下:“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秦咏诚当时说自己最喜欢第二段歌词:“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在这里,把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比喻成浪花和海的关系,这个比喻以前还没有过,既深刻又有内涵,形容也很优美。”

  1985年,《我和我的祖国》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秦咏诚的另一张“身份证”。一年后,秦咏诚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从此,这位醉心于音乐的作曲家,将自己的重心转移到了学校的建设工作中。

  2015年6月25日,秦咏诚在京病逝,享年82岁。

标签:
责编:崔欣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