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5日连云港讯(通讯员 李凤之 桑怀华)这里是江苏最早发现的“史前文明”:从一万年至一万六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打磨的“石用器”,到一亿年前恐龙追逐的“大脚印”……,这遗存于地球上的一个个神秘“符号”,透视着人类史前进化发展的沧桑文明。
它们,就在江苏省东海县山左口乡境内的马陵山脉。
绵延“八百里”的马陵山脉,地处郯庐断裂带上,它是我国东部地区巨大的地震断裂带,远古地球深部的地质大变动,让南北走向的马陵山脉形成一条北起沈阳南到安徽庐江的地貌屏障。如果从空中俯览大地,马陵山脉就像一条静卧在地球上的“中华巨龙”,承载人类史前文化的大地沧桑。
站在江苏省东海县山左口乡境内马陵山的一段山脊上,西望是山东郯城县城和江苏新沂市,山坡下面是一片金黄色的梯田庄稼等待收获;东望则是烟波浩渺的黑埠水库,还有一个叫大贤庄的5000多口人村庄,红瓦楼房掩映在林木葱茏之中,一片层峦叠嶂,风光秀美。
早在45年前的一天,马陵山下的大贤庄突然间为世界所知晓。因为,有考古专家在这里意外发现了几块特殊形状的“石块”,经多方鉴定确认为人类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工打磨石器。从此,“大贤庄遗址”成为一个文化探究的考古“地标”,让后人持续不断去探索研究人类的“史前文化”,那一块块伴随地壳运动、地球灾难残存下来的石头,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地球符号”,传递人类从站立、行走、狩猎等系列进化过程中的一段段历史文明。
这,就是江苏省东海县的大贤庄遗址、人类史前文明和东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发现的形状各异的一块块石制的石器工具,还有被发现深陷于山石之上的远古“大脚印”,都是一串串神秘的地球“符号”,等待考古专家的智慧破解与大胆猜想。
2019年5月下旬,笔者来到“江苏最早发现的旧石器遗址”——东海县山左口乡大贤庄遗址,寻找人类生存发展的史前“足迹”。
大贤庄遗址,人类远古文明的“回响”
从大贤庄村落西行不到2公里,再沿着马陵山坡上行,就来到山腰上的一块石碑前。碑石上刻有“大贤庄遗址”字样,作为此行探访向导的山左口乡文化体育中心主任桑怀华,对我们说“这里就是大贤庄遗址所在地了。”
山上,阳光明媚,山风习习。驻足在这片曾经是远古文明的地方,除了一块石碑的标志,什么也没有,留下的是几口被开采过的石塘,还有处处可见的零碎散落的红褐色石块;五月季节的青草和几株在风中摇弋的山柳,尚让这马陵山脉有了些许绿色的生机。
“一万年前或一万六千年前,这里也许漫山遍野都是披着树皮狩猎的人们,在没有铁器出现的时代,他们以逐渐进化的猿人肢体,将一块块石头削磨成生产生活工具,用石块与石块敲击出星星之火,然后升腾起袅袅的炊烟;也或许在一万六千年前的早前,这里还是一片海洋世纪,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中向东退却而去,代之的是大地震隆起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大海的东移无疑就是陆地人类的占领,于是这里便有了人类远古文明的起源……”
站在光秃秃的马陵山大贤庄文化遗址上,我们的脑海里似乎想像出那段史前世纪在此所发生的一幕幕故事。
据桑怀华介绍,早在上世纪的1974年夏天,南京大学地理系的刘泽纯、潘瑞鸿等教授来到山左口大贤庄一带做地貌考察时,无意间采集到几块人工打磨过的石块,1977年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确认这是有意义的发现。于是,大贤庄这个小山村便开始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1978年夏天,江苏省文化局成立以周邨为指导的调查小组,在大贤庄西部马陵山坡采集到200多件石制品;1979年由江苏省文化局组织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班,在大贤庄遗址又采集到各类石制品252件,经专家鉴定认为是一批相当重要的“典型细石器”;1984年春天,南京博物院张祖芬等专家用两个月时间在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20多公里的马陵山中段深入考古调查,在4个地点也采集到以间接压制法制成的细小石器和直接打制生产的石片器159件。此后,通过与陕西沙苑、河南灵井、山西下川、河北虎头等地出土的石器比对,进一步确认大贤庄一带的石制品文化时代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同时,大贤庄一带所出的旧石器技术不仅与华北而且和朝鲜的石北里、日本九州的福井等地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可以推断在黄海陆地化时期应存在一条由连云港区域通往日本九州的路径。同时,随着考古深入和对石制品的多样采集对比,专家们进一步认为:受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大理冰川期影响,黄海一带经历了一次海水进退的回旋,造成的黄海陆地化使得马陵山旧石器得以传播到隔海相望的日本南部以及朝鲜南部的石壮里等地。
大贤庄遗址所在的马陵山段,位于鲁南苏北交界地的一座狭长小山脉,北起山东临沭县曹庄,经山东郯城、江苏东海、新沂,至宿迁市骆马湖结束,其宽约5公里,长度100公里。在这片以大贤庄遗址为中心的区域,发现了大批以石英、玛瑙、燧石、水晶等为原料的打制石器。2001年以来,国内及南京博物院等考古专家又多次在马陵山的大贤庄遗址、桃林黑龙潭周边、沂河和沭河之间的凤凰岭等地采集到不同技术的细石器和非细石器等标本多达4000多件,它们多来自原生地层堆积,这是远古人类在此生存发展的重要证据,可以推断出以大贤庄为中心的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距今约1.6万至1万年前。1995年4月,大贤庄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神秘“大脚印”,史前的恐龙“追击战”
与山东郯城接壤的东海县山左口历史悠久,境内除了大贤庄原始部落遗址,还有唐代薛礼东征留下的“南、北、中”三大营遗址、姜太公钩鱼台遗址、龙兴寺庙遗址等。灿烂的历史文化,让这个总面积86.7平方公里的小山乡,充满神秘的色彩。沿着新亚欧大陆桥连云港西行,隶属于东海县的山左口乡,亦被称为连云港市“西大门”,在遥远的古代就有“走西口”等之说。
就是这样一个小山乡,不仅有大贤庄古文化遗址让世界瞩目,更有破天荒发现的“神秘大脚印”,让这里的历史文明向前又推进了一亿年。
在山左口乡文化体育中心主任桑怀华的引路下,我们离开大贤庄遗址,驱车3公里路程北行,中间穿过南古寨村,来到名曰“北古寨”的马陵山中段地带,寻找38年前发现的“神秘大脚印”。据说那是“早白垩世晚期”恐龙群追击留下的大脚印,他们深深地烙印在马陵山的岩体上,固化成一个个神秘的“大地符号”,穿越了一亿年之久,依然在荒芜的山野中静默着。
在桑怀华的带路下,我们来到已被当地山民种满庄稼的一处山坡处,他蹲下来用手刮去一层红褐色的山土说:“你们看,这就是恐龙种族大追击留下的窝状形脚印,由于年代久远风化,加之附近村民开荒种地的破坏,现在看到的脚印不如以前的清晰了,但是还能辨认出来。”
桑怀华说:“这样的恐龙大脚印化石点,在方圆数公里范围内已发现三四处。这些足迹化石足以证明,白垩纪时的马陵山一带有过大批恐龙种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站立在一亿年前的这片古老山坡上,我们向北望去,绵延起伏的马陵山脉,风景这边独好。庄稼梯田、绿树林网、村落掩映,呈现的是一片生态、自然、和谐的山乡田野。桑怀华指着河对岸说,河的北边就是山东省的村庄了。
据桑怀华介绍,早在1982年的时候,就有考古队来这里考古发现了恐龙足迹的化石,最大一个足迹长82厘米、宽27厘米,但在当时还没有人辨认出是恐龙的脚印,一直被认为是“神秘的大脚印”,直到1996年,国内知名恐龙学家甄朔南教授在总结中国恐龙足迹时,认为在江苏东海县山左口乡马陵山段发现的这批足迹是“中国最大的恐龙脚印”。
为进一步探索和证实马陵山脉“神秘的大脚印”来自恐龙种类留下的,2005年山东省临沂市化石爱好者唐永刚来到马陵山,开始了他的野外化石猎人之旅。终于,在一处山坡上他找到了一个幸存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已风化严重,但还能隐约辨认出足迹的轮廓。此后,唐永刚又在距离不远的一条小山沟岩壁上发现两个并行的足迹,长宽均为80厘米,经过仔细观察认定是蜥脚类恐龙足迹。后来,唐永刚再次寻找,又在附近一块很大的紫色砂岩上发现6个恐龙足迹,除了这些蜥脚类恐龙足迹外,他还发现竟然有其他的兽脚类足迹存在。
于是,寻找白垩纪的恐龙足迹,唐永刚将他的重大发现发布于网络平台,很快引起世界轰动。2008年,国内恐龙足迹研究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博士研究生邢立达、美国犹他州迪克西州立学院杰瑞德D哈里斯教授等闻讯来到马陵山化石点,对这些“神秘的大脚印”再次进行更为细致严谨的考察求证,邢立达等人共发现3个种类、4种形态的蜥脚类足迹,最终确认这些足迹的出现应该在早白垩世晚期,距今约一亿至九千万年前。
2010年12月6日,新浪科技向全世界发出讯息:中美古生物学者宣布在山东省与江苏省交界的马陵山脉发现多处恐龙足迹群,约60个足迹分布在至少4个化石点,这批恐龙足迹隶属于蜥脚类和兽脚类两大类,在其中的化石点还出现了非常罕见的恐龙大追击的场景。
站在这片被岁月风沙覆盖的马陵山上,可以想象出史前的那场恐龙大追击,一场原始种类残酷拼杀的战争场景,似乎又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些高大种群的恐龙发出的惊天吼叫声,那成群恐龙奔腾原野的大地颤抖,在一亿年前地球的这片区域,上演着一幕壮观的战争画卷。
可以说,在江苏东海县山左口乡一个小山村附近,发现的这批早白垩世晚期的马陵山恐龙足迹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多年来蜥脚类足迹较少的局面,对研究包括马陵山在内的中国东部区域在白垩纪时期古生态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址,需要一种远见和保护
16000年前的大贤庄遗址、1亿年前的恐龙群足迹化石,是地球与历史文明留下的“神秘符号”,它们在江苏省东海县山左口乡境内,已成为地理区域的“文化地标”,见证着苏北鲁南这片山海大地变迁的历史沧桑与文明发展之源。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以大贤庄为中心的历史文化遗址得到过省市县的高度关注,当地乡文化部门也对大贤庄遗址进行过很好的保护,在发现原始部落打造旧石器的地方修建了地理标志碑石。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遗址发现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文化旅游开发和有效利用。
同样,被国内和世界古生物足迹爱好者、专家学者发现于马陵山野中的几处恐龙足迹群化石,由于年代久远和遭受风吹日晒,加上当地农民种田开荒,使得一亿年前的蜥脚类恐龙“大脚印”受到了破坏,没有当初发现时的清晰,已难以清楚地辨认出来。
对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需要一种胸怀的远见和保护。
如果有外来客商进行投资开发,让大贤庄文化遗址和北古寨马陵山段的“恐龙大脚印”,得以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开发,也许能让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址焕发出新的历史光芒。
历史是珍贵的。大贤庄遗址是人类远古文明的“声音回响”,神秘的恐龙大脚印,是地球留给人类家园的“生命符号”。
2019年五月的阳光之下,伫立在绵延、雄浑、壮美的马陵山脉上,我们仿佛感受到一条历史文明的巨龙在蓄势腾飞。八百里马陵山下,滔滔的黄海在她的东面浩淼无垠,从远古走来的大贤庄,正静静地俯览大海东去的浪花飞扬……
大贤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我们期待,历史的文化从这里启航! 周士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