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8月13日连云港讯(通讯员 何丽婷)夏日炎炎,酷暑难耐,悬挂在蓝天上的太阳像似一团火球,毫无情面地炙烤着大地,民警们脚穿的黑皮鞋踩在油亮的沥青马路上,软软绵绵,却又热得难受。从早上接到报警,到抵达事故现场,保护现场、救助伤者、控制肇事人、疏导交通,第一时间进行走访调查、现场勘查、留取痕迹物证、记录数据,并与救治伤者的医院取得联系,了解伤者具体情况……忙碌的工作,让他们忘了时间,烈日当头,汗水浸湿了衣衫,才让他们意识到时间已近中午。
这样忙碌的场景,是灌云县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工作的常态。

事故处理无小事,件件都关系着当事人的根本利益。近年来,这个由15名民警、19名辅警组成的事故处理专业队伍,以处置迅速,作风严谨、执法规范、办事公道为标准,尽心尽责,扎扎实实地履行着为民服务的承诺,始终坚持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
接处警他们做到“快”,实行24小时勤务制度,发生警情坚持做到第一时间赶赴现场。7月18日上午6时,在204国道灌云县境内480K+300米处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肇事车辆将二轮电动车驾驶人撞死后逃逸。接警后,民警迅速到达事故现场,经初步勘察,调查访问和信息研判,办案民警很快便发现肇事车辆为一辆无号牌非标三轮车,肇事后向南逃逸,通过进一步扩大侦查,办案民警分析推断肇事人很可能就是附近村民,并通过顺线追踪,迅速锁定下车镇彭渡村村民李某。上午8时许,办案民警赶到李某家中,发现李某家中的三轮车与肇事车辆特征基本吻合,经依法传唤李某进行讯问,李某对自己的肇事行为供认不讳。至此,
这起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仅用3小时就被成功破获。

现场勘查、调查上他们做到“细”,对每起事故现场都详细勘查,并绘制事故现场示意图,对疑难案情和复杂现场坚持深入调查,细致走访,为事故认定寻找蛛丝马迹,提供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7月24日凌晨4点半中队接110指令:杨陡线东门居委会路边有一人躺在路上,疑为交通事故。民警潘永志、冯进立即赶赴现场,发现该人已经死亡,现场留有一辆人力三轮车(车后有被撞痕迹)和对方肇事车玻璃碎片。经现场勘察分析,民警确认这是一起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逃逸案,并通过调取周边监控,认定一辆飞鸽牌蓝色电动三轮车存在肇事嫌疑。民警通过深入调查走访,发现灌云伊山镇仅有一家店铺出售该品牌电动车,而且只有3位白蚬乡村民在该店买过此车。据此,民警对事故发生地附近的白蚬乡七里松村,挨家挨户展开摸排,并发动村民、群众举报线索,动员肇事嫌疑人投案自首。
在政策威力下,该村村民李某(女、64岁)于当日上午8主动到事故中队投案自首,交代了自己4点多钟驾驶电动三轮车,从家出门准备去县城批发水果,行至事发地将一名骑人力三轮车人撞倒后绕道逃回家中的犯罪事实。
责任认定上他们做到“准”,对一般性事故,一律在十日内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对重大疑难事故由分管局领导牵头,中队领导与具体办案民警组成专案小组,集体讨论,通过会议形式汇报案件调查情况,及时做出分析研判,同时对每一起一般事故的责任认定都要经集体研究决定,杜绝人情案和关系案。
调解工作中他们做到“实”,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故双方当事人调解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调解工作机制,尽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中队。近年来,他们共处理快赔快处一般交通事故3050起,调解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赔偿47起,调解成功率达35%以上。
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让他们熟悉了辖区事故多发的路段、时段的基本情况,掌握了交通事故发生规律点和交通安全态势,通过运用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他们对优化交通管制、改善交通设施提出了许多预警性、合理化建议,并被广泛采纳,为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以来,辖区一般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上年同期实现了双下降。
繁重的工作量和血腥的事故场面,让新入职的民警、辅警深感不适,为了让他们迅速适应工作环境,中队干部一方面对每一位“新人”制定了详细的入职培训方案,利用中队每周例会,总结交通的处置流程和工作要求,对他们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和讲解。另一方面,开展谈心谈话和思想教育。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安排经验丰富的民警立足岗位,对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的接处警、现场勘查、调查取证、检验鉴定、事故认定、赔偿调解、移送起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种干中学、学中干、边学边干的岗位培训方法,不仅解决工学矛盾和警力不足问题,也有效地提升了队伍战斗力,在信息化应用、现场勘验、图像分析方面涌现出了一批业务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