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文 通讯员 王春明 李保成)地产小甜瓜大量上市的季节刚刚过去,东海县驼峰乡杨大庄村瓜农倪开田却没有品尝到多少丰收的喜悦,因为今年甜瓜的价格并不“甜”。笔者调查了解到,我市甜瓜产区今年遭遇“价格寒流”冲击,有瓜农表示,相比往年,今年甜瓜收购价格创20年来新低。
收购价创20多年来最低
早晨6点多钟,位于巨龙路与陇海东路交叉路口的一家水果店已经开门营业了,店主赵明从货车上卸下刚批发来的新鲜水果,其中包含一筐河北产的小甜瓜。“甜瓜不怎么太好卖,老百姓这时节都喜欢吃西瓜,不过现在也得卖到4块钱一斤。”
外地甜瓜卖到4块钱,本地的甜瓜价格相较之下却有点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在地头2毛钱一斤都没人要。”在东海县温泉镇开水果店的王新生不以为然地说。
“两毛钱是太低了,5毛、8毛的遍地都是。”倪开田坦言,今年甜瓜丰产丰收,集中上市的时候价格确实被瓜贩子压得很低。相较于往年,卖瓜的多了、收瓜的少了。“我种了很多年甜瓜了,往年上市的时候很快就被抢了,而且价格一般在两块多钱,差一点的也一块四五,但是今年最好的才卖一块来钱,即便一再压低价格也不好卖。”他表示,去年种植一个大棚甜瓜能收入3万多元,今年要减一半,除去成本所剩无几。“忙活了大半年,最后赚几千块钱。”
倪开田所在的杨大庄村是苏北有名的甜瓜之乡,许多村民以种甜瓜为生。近日,笔者到该村采访时,看到许多村民已经在瓜茬地种上了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甜瓜季过去了,瓜农们把大棚物件收起来,因为今年没有挣到钱,有些瓜农开始考虑明年春天还要不要搭棚子了。
“今年的价格算是最低的了。”许多村民在采访时表示,20多年来,甜瓜价格一直还不错,然而今年让瓜农们大失所望,单价仅为去年的一半,也是20年来最低。
“什么赚钱种什么”导致蜂拥上市
“今年甜瓜的价格让大家大跌眼镜,谁也不会想到这么低。”在杨大庄村,村民纷纷向记者“吐苦水”,尽管今年甜瓜丰产,但是因为价格不及往年,基本上不赚钱。
“大部分本地瓜口感还是不太好,不如外地瓜。”卖了七八年水果的王新生把原因归结为品质,他说,甜瓜刚下市那会儿,早熟的品种“羊角蜜”等都卖到12块钱一斤。可见,好品种还是有市场的。
倪开田也说,本地甜瓜品种较为单一,传统的种植模式、不触网的销售模式,市场遇冷也是迟早的事情。
“今年大风天气比较多,大棚吹坏了一次重新换的,花了一万多元。”安峰镇甜瓜种植户潘宝朋粗略估算了一下,单摘瓜的人工费用一个人一天最高可达550元,再加上肥料等等其他各种投入,一斤的售价在1.5元左右才能保证成本。
“今年价格走低的一个原因是受到海南等外地市场的冲击。”在四季农产品批发市场,收购商李军分析,除此以外,本地甜瓜上市又比较集中,从而导致短时间内市场供应量增大,从而影响市场价格。
“不止海南,今年山东、河北等地小甜瓜都大丰收,瓜一多也就不值钱了。”赵明从一个瓜果批发商那儿听说,今年不少山东的瓜农不种早熟西瓜,而改种甜瓜了。“甜瓜比较好管理,产量也挺高,前几年市场行情一直不错,所以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安峰镇大稠村二组村民王耀明说,这几年村里种甜瓜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不懂规律啥的,就是什么赚钱种什么。”
农产品“大小年轮回”本可以避免
尽管今年甜瓜行情走低,但是对于王耀明来说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原来,头脑活络的王耀明,去年引进了育苗棚多层保温棚技术,并在大田间采用大棚内套较小棚的保温技术,使得甜瓜提前上市半个多月以上,实现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瓜熟了后,必须连夜采摘。一箱一百多斤的甜瓜,一大早拉到县城的批发市场立马就会被一抢而光,平均每个批发商一次就买300多箱,所以在本地市场我的甜瓜都供不应求。”王耀明自豪地说。
像王耀明这样,动脑筋种瓜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农民还是不懂得品种的选择、调整收获期并拓展销售渠道。大小年轮回,已然拓展到甜瓜领域。
其实,近几年来,不仅是“向前葱”,还有“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火箭蛋”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小年”现象致使粮贱伤农、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暴涨中造就了不少富翁,暴跌中使农民饱尝了不少苦头。农民一直在“贵,一拥而上;贱,不由分说砍”的怪圈中徘徊。农产品深陷暴涨暴跌的怪圈,是否真的“无可救药”?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基层政府部门和协会组织应当在种植前后,收集田间地头、流通环节的各类信息,进行汇总,然后利用媒体等权威信息平台发布,让农户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和走势,掌握市场总供给的信息,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面积。同时,地方政府应做好协调工作,解决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与尚不正规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解决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使农民告别无序种植,其生产的农产品才会真正适销对路,进入高效流通体系,才能破解暴涨暴跌的难题,给农民带来真正实惠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