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连云港 > 关注连云港 > 正文

0

“80后”棕编达人坚持传统手工编织11年 希望成立工作室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8-31 17:17:00

  中国江苏网8月31日讯 轻盈可爱的蚂蚱、展翅飞翔的蝴蝶、气势逼人的蟠龙……你很难想象,这些精巧逼真、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竟是用棕榈叶编织出来的手工艺品。

  而创作者正是“80后”棕编达人魏利利,作为连云港市首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技艺的传承人,魏利利坚持传统手工编织11年,她最大的心愿是开自己的工作室,将这一传统民间技艺传承下去。

  潜心技艺

  时间磨神韵

  棕编是一项非常耗时、费事的工艺。魏利利说,“别看棕编的材料只是几片棕榈叶、一把剪刀、一个小锥子,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除了对选材有要求外,整个制作过程中还要结合很多不同的编织技巧。”

  说话间,魏利利向记者露了一手。“用棕榈叶编蛇先编尾巴,由于蛇的尾巴和颈部细,头部和腰部粗,所以在编织过程中要不停地加减棕叶,由于蛇具有灵动性,编织身体时还要在身体中穿插一根细铁丝然后不间断地打套结,等蛇身显露出来后,还要将剩余的边角料镶嵌在眼睛的部位,再将它盘成起舞的模样……编到最后,要记得将蛇头和蛇身的连接处扎牢。”顷刻间,一条活灵活现的青蛇,便经由魏利利的巧手编织出来了。当记者还在感叹其技艺惊人时,魏利利却笑着说:“这只是最简单的编织技术,棕编过程中不仅要具备十足的耐心,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但是最重要的还要让作品具有‘神韵’。”

  “传统的棕编多以新鲜棕榈叶为原材料进行制作。”魏利利说,这样的作品往往只能保存两三天,而且容易变形,所以,在棕编方法上,魏利利也进行了一些突破和创新。比如她在编织一些昆虫、鸟类等小动物时多数是用新鲜棕榈叶,而编织复杂的飞禽兽类,则用老棕榈叶和嫩棕榈叶混搭来表现其纹理,定型时再喷上环保清漆,以解决棕榈工艺品不易长期保存的难题。

  结缘棕编

  “偶遇”变情迷

  说起与棕编的结缘,“80后”的魏利利回忆,这一切得从20岁那年一次逛苍梧绿园说起。当时她看到一个小摊前围满了大人、小孩,出于好奇,自己也挤了进去,只见一位老师傅手指上下翻动,棕榈叶互相缠绕,剪刀上下剪动。仅五分钟,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就展现在大家的眼前。魏利利看着此景,觉得好玩又有趣,突然萌生了学习这门技艺的想法,此后的三个月她就缠着老师傅学习棕编,渐渐地也迷上了这门手艺。

  由于魏利利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所以在棕编方面显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用棕榈叶编蚂蚱练基本功的日子里,她的技艺愈发娴熟。为使自己的作品形象生动,她经常寻找各种机会去观察动物的外观和形态。有了编织基础,加上自己的聪明好学,仅仅三个月,她就能熟练地用单编法编出蚂蚱、螳螂、蝴蝶等20多种小型昆虫。

  为了生活,她不再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棕编技艺,而是在普通岗位做了一名药剂师,由于工作环境宽松,心里又放不下那几片棕榈叶,2008年魏利利又重新拾起了年少时的兴趣,做起了棕榈编织。如今,魏利利的手艺已经十分精湛。十二生肖,飞禽走兽,你说得出,她都能编,而且,编出来的小动物,各个精巧逼真,栩栩如生。

  贵在坚持

  传承“老手艺”

  棕编技艺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然而这个小众的手艺,却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以至于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魏利利坦言:“曾经,一些老师傅只把棕编作为谋生手段,可现在,仅仅靠这项手艺很难维持生活,需要承受巨大的生存压力,可是我一直对棕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它的喜爱有增无减,看着一个个从自己手里编织出来的精致工艺品,觉得很有成就感。”

  谈到如何将这项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时,魏利利说:“今年我除了参加文化部门搞的一些展览外,还会进学校义务教孩子棕编技艺,另外,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把棕编当成事业来做,从而把该技艺教给更多喜欢棕编的人,这样可以使‘棕编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才能将这一濒临失传的手艺传承下去。”

标签:

责任编辑:韩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