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培智学校开宜萍:26年坚守让智障孩子走出阴霾世界
中国江苏网8月21日连云港讯(通讯员 崔锦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她奋战在特殊教育战线上的座佑铭。26年的特殊教育生涯,她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断改革创新,用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为智障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她就是今年46岁的连云港市海州区培智学校校长开宜萍。
改善办学条件,让智障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待遇
1990年,刚踏出校门的开宜萍满怀憧憬来到海州区培智学校,在亲友的不理解中开始了“低人一等”的特教工作,但她坚持着。由于工作出色,她1995年入党,2001年接任校长一职。当时的培智学校,校舍是一排低矮、潮湿的平房,七口教室,操场是用煤渣铺成的,学校没有电教设备,教学条件极其简陋。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她不断地向教育主管部门打报告,写申请,反应情况,并且不放过任何向领导汇报的机会,被她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主管领导终于决定在全区学校资源整合中,将培智学校于2005年8月迁入原海州区幼儿园院内。
搬入新校区后,到处都要维修,改造。面对这种情况,她不等不靠,绞尽脑汁想办法,磨破嘴皮到处筹措资金,拉赞助,搞募捐。近几年共为学校筹集资金百万余元,改造了食堂、餐厅、宿舍,维修了电路、屋顶,还添置了近20万元的康复器材、电教设备,终于让培智学校旧貌换新颜。2009年9月,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验收检查组到学校检查工作由衷地感叹:“海州区培智学校的变化真是令人惊奇啊!”在2010年创建省现代化先进县区中,学校得到了省检查组的一致认可,由此,学校获得了创建省现代化先进县区突出贡献奖。
规范管理,培养了一批勇于奉献的师资队伍
特殊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智障孩子同样有受教育的权利,要想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就要有一批热爱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老师。但是特殊教育虽然发展了许多年,但仍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就连搞教育的人也这样认为:那就是到培智学校是享清福,混日子的。
前些年学校教师受这种思想影响,工作懒散,没有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她从激发教师进取心入手,以组织各种活动为载体,增强教师的凝聚力;以举行各种技能比赛为抓手,提高教师的自信心;以成立各种课题小组为契机,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近几年,学校先后做了3个省级课题、10市级课题结题,《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研究》还获得了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市一等奖。
拓宽办学思路,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
为了让孤独症儿童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开宜萍率先将其单独设班,并克服重重困难,于2005年3月成立了“孤独症康复中心”。这是江苏省首家在培智学校中单独设立孤独症康复训练班。当时缺资金、少教师、无经验、无场地。缺资金,开宜萍就先用自己的钱买来特制的桌凳、教具;少教师,一人顶两人用;无经验,她带领教师利用休息日加班加点学习、实践。
刚开始,对于孤独症的了解是一片空白,更不要说训练方法、训练技巧了,她一切从零开始。白天给孩子上课、做感统,晚上看书、上网查资料、和老师们研讨,周六周日走访带着孩子在外地训练的家长,了解孤独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在不断摸索和孜孜不倦的探讨中,学校终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完整的、有效的训练方法。
孤独症的教学需要个别训练,需要的教师很多,作为校长,工作虽然千头万续,但她还是一直坚持带3个孩子,每天上班达12小时以上。有一次,为了训练一名孩子自伤的行为,她每晚都陪着孩子,还经常把这个孩子带回家训练,坚持了半年多,才使这个孩子自伤行为有所改善。目前,经过她训练的孤独症孩子中有6名原本与上普通学校无缘的孩子已经进入普通学校上学,成绩优异;有20名原本不会说话的孩子开口说话。孤独症康复训练效果得到了家长、同行乃至全社会的认可,来学校训练的孩子已有近200名,几年内接待来校参观、学习的学校、机构达20多家。同时,中心的发展还受到了国外专家的密切关注,美国孤独症康复教育专家凯伦博士专程来学校进行孤独症康复经验交流,并高度评价学校在孤独症康复训练工作中所达到的效果和取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