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名困境儿童到博物馆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中国江苏网8月4日讯 8月3日下午,关爱困境儿童“七彩暑期”公益活动青色“兴趣孵化营”在市博物馆顺利开班。活动由连云港市新闻义工团、十方健康管理(江苏)有限公司以及市文广新局团委联合承办。25名困境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为3组,跟随非遗项目传承人纪光辉、吕国中和李伟3位老师学习了葫芦雕刻技艺、面塑、剪纸手工艺术。在3个小时的学习中,孩子们不仅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也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第一次接触传统技艺 孩子们表现优异
虽然通知孩子们下午2点钟集合,但从下午1时30分开始,许多孩子便已早早等候在市博物馆门口,第一次学习手工艺术,并且是由3位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这让孩子们非常兴奋。为了让这些孩子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市博物馆还特地安排了10名小讲解员,先带领困境儿童们参观博物馆,感受港城本土文化的深邃。
下午2时15分,青色“兴趣孵化营”正式开班,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不同的小组。“面粉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能成为指尖上的艺术……”面塑小组开课后,吕国中老师为孩子们讲解面塑的起源与发展,用几个简短的小故事将面塑的历史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讲完理论知识后,吕国中老师开始教孩子们捏小动物,通过他的讲解和指导,孩子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认真地开始动起手。一会儿工夫,活灵活现的小猴子、可爱的小狗、憨憨的大黄鸭……一件件充满童趣的作品,便在孩子们的小手中诞生了。
一排长桌、一把玛瑙刀、一个个葫芦……在葫芦画雕刻技艺小组,孩子们在纪光辉老师的带领下,左手握葫芦,右手持刻刀,吃力地体验砑花技艺。葫芦不规则的流线形体和弧面,对初学的孩子们来说难度很大,但是孩子们并没有放弃,时不时地向老师请教,一个个学得像模像样。初次接触葫芦画的小然手握刀刃在葫芦外表皮上游走,不一会儿就出现一个俏皮可爱的小老鼠。“不错,方寸之间尽显功力。”作为初学者,他的这件作品被纪光辉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
“哇,这个双喜真好看!”在剪纸小组,李伟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剪纸。“一定要细心,刚开始不要着急。”李伟边示范边嘱咐孩子们。孩子们在他的指导下,很快一幅幅剪纸作品出现了,有双喜、蝴蝶、如意纹等图案,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特别开心和满足,纷纷让志愿者帮忙拍照留念。
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段感恩故事
11岁的小瑾和9岁的小标是姐弟俩,他们的父亲因生意失败受到刺激离家出走,母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们,姐弟俩只能跟着姑姑和姑父一起生活,经济条件十分窘迫,但姐弟俩十分懂事,把姑姑的辛苦都看在了眼里。在选择学习小组时,姐弟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面塑,同组的孩子们都捏了可爱俏皮的小动物图案,但是小瑾却与众不同地捏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是送给姑姑的,姑姑视力不好。”小瑾告诉笔者,今年7月,姑姑在倒热水时,因为视力不好,把脚烫伤了,懂事的姐弟俩特别心疼,所以昨天的学习中,小瑾专门捏了一个漂亮的眼镜送给了姑姑,她说,等自己长大能赚钱了,要送姑姑一副治疗眼疾的眼镜,让姑姑的视力好起来。
与小瑾和小标姐弟俩差不多,今年10岁的小雯,爸爸去年意外去世,妈妈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照顾她。昨天她选择学习的手工技艺是剪纸,一开始上课时,其他孩子们都在剪基本的“如意纹”,而她却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怎么才能把双喜剪得好看一些,“我要剪一个漂亮的双喜送给奶奶,因为奶奶最喜欢双喜。”小雯告诉笔者,她的奶奶在年轻时就特别喜欢剪纸,后来虽然没有条件进行专业的学习,但是平时只要有空,奶奶都会尝试剪双喜,所以她想送一个精美的双喜给奶奶。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提高动手技能
每年寒暑假,大多数孩子都有条件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各种艺术兴趣班,而许多困境儿童却因家庭条件限制而错失学习机会,而此次青色兴趣孵化营活动通过让他们免费学习葫芦雕刻技艺、面塑、剪纸手工艺术,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耐性、想象力等综合素质,也让困境儿童们了解非遗,体会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5岁的小博,爸爸在他1岁多就去世了,他还有2个姐姐,由于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妈妈只能靠打零工赚取微薄的工资抚养他们,在昨天的学习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面塑,在老师简单的指导后,他很快捏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蛋糕送给了妈妈,借此表达对妈妈的感恩之情。
昨天下午活动结束后,一直在一旁等候的沈女士告诉笔者,她的孙女平时好动,做事也没有耐性,学习剪纸足足坐上3个小时不走神,实在是难得。孩子还剪了那么多的作品,虽然有些作品线条有些粗犷,但是对于一点基础都没有的孩子,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她对孩子学习成果非常满意。
为保证让孩子更好地掌握手工技能,昨日的活动,连云港市新闻义工团成员、云联健康和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志愿者们全程都在陪伴孩子,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老师教授的手工技艺。
通过半天的学习,孩子们都基本掌握了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手工技艺,虽然只是初级入门的知识,但是这也是一种进步。活动结束之后,孩子们开心地拿着属于自己的第一次作品回家了。这些宝贵的第一次,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或许能成为传统技艺的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