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11岁留守女童独自带3岁弟弟生活 每月生活费仅100元
中国江苏网3月27日讯 “我想吃一个大蛋糕”,“我想天天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妈妈我只想看你一眼”……在东辛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之家的“心愿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稚嫩心声。这些在普通孩子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对留守儿童来说却是一种奢侈的愿望。
一面是高度增长的经济、财富扩张与繁华的城市,一面是由于劳动力流动、迁移而日渐衰落的乡村社区以及无助的留守人口,飞速发展的社会所呈现出的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带给留守儿童的是其幼小年龄所不能承受的情感与心理伤痛,进而深刻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
留守儿童占75%一个人就是一个家
东辛中心小学地处市区最东南一隅,距离市中心只有20多公里的车程,孩子们的生活却是截然不同。由于附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非常多,到2016年年底,学校留守儿童达到450名,占学生总数的75%。这支庞大的留守队伍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这些临时的监护人对孩子的困惑、性格、兴趣、心理过问较少,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被自卑”、“被孤独”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心理上存有顾虑或障碍,表现出情绪消极、认知水平较差、内心失衡等。
小优(化名)是典型的留守儿童,母亲和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父亲在外打工,每月给她100元生活费,11岁的她独自带着3岁的弟弟生活。小优每天早早就要起来,做完家务,送弟弟上幼儿园,自己再去上学。放学后洗衣、做饭、带弟弟,还要挤出时间写作业……当同龄人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时,小优已经撑起了一个家。好强的小优开始并没有透露自己的家庭情况,直到一次,因为成绩好学校推荐她去参加市里的小主持人比赛,小姑娘说不想去,老师再三做工作,她才忍不住哇地哭出来:“老师,我不认识路,没有人能带我去,也没有人看我比赛,我也没有钱买比赛衣服。”小姑娘的话让在场的人红了眼眶。了解情况后,几位老师凑钱给她买了衣服,又带她去培训,陪她去比赛,最终小优是全校唯一获奖的学生。“我很开心,因为今天得奖了,而且台下有人看我比赛,为我鼓掌。”小优得奖后含着眼泪说。
“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在你身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母爱和妈妈的关怀。”这是小优写给班主任胡老师的一封信。如今,小优已经小学毕业上了初中,但她经常会回到学校看望老师,给住校的老师们提提水,打扫宿舍,做些力所能及的活。“看到孩子大冬天的连秋裤和毛衣都没穿,手上都是冻疮还给我们提水,我就想掉眼泪。”曾经的班主任胡老师提到小优一脸心疼,每次她来都会包顿饺子给她吃或是买些衣服、吃的让她带回去。
缺爱不失爱心理辅导让孩子重拾信心
蔡明莉是东辛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大学毕业后她就在东辛中心小学任教,已经五年了。“刚来时比较困惑,觉得这里的孩子好像特别难教,和之前在其他地方实习时完全不一样。后来通过和老教师交流和查找资料,了解了情况,发现这是留守儿童特有的心理问题。为了更好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我就自己考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蔡明莉说。
蔡明莉的班里有一个叫英英(化名)的学生,因为家庭情况特殊,特别敏感,而且和大部分留守儿童内向的性格相反,英英是一个过分外向的孩子,俗称“刺头”,经常欺负同学,扰乱课堂秩序。一次上课时,蔡明莉发现英英一直呆呆地看着窗外,走近一看,桌上一张纸上画了爸爸妈妈的小人,孩子是想父母了。蔡明莉下课后把英英带到宿舍开导了很久,后来经常找她聊天,只要有一点进步就鼓励和肯定,还让她当了数学课代表,增强自信心。果然,经过一学期的耐心开导和帮助,英英的数学成绩从28分升到了80多分,上课特别认真,从“刺头”变成了老师的小助手。
“我觉得这些孩子本身都很好,只是和父母相处太少,缺乏父爱母爱,导致心理出现问题。孩子是很敏感的,只要付出爱心和耐心,真心对他们好,他们会感觉到并慢慢转变的。”蔡明莉说。和她一样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老师,东辛中心小学一共有三名。为了切实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学校专门成立了心理辅导室,由三位老师定期和他们聊天、沟通。“下一步,我们将组建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鼓励更多老师考取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质,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启发学生心智、完善人格,从而促进校园心理健康的氛围的形成。”东辛中心小学校长田卫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