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南师大“育见匠薪”团队探索“非遗+思政”创新育人路径
2025-08-19 15: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价值理念,将非遗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与非遗融合下的“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目标,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生机。

今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育见匠薪”实践团队选取南京云锦、绒花制作技艺、秦淮灯会等10项南京代表性非遗项目,聚焦“老手艺”,挖掘思政育人“新密码”。团队利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宣讲服务和人物访谈等多种方式,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下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

团队前期广泛收集南京非遗传承保护现状的历史文献和报告资料,梳理了国内外非遗保护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选题背景,团队累计形成文献综述6000余字和研究设计报告近1.3万字。

访金陵非遗,寻传承实况。南京非遗作为江南文化瑰宝,彰显着古都南京千年的文脉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为深入了解南京非遗的传承现状,团队分别前往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中国云锦博物馆、非遗体验中心等地开展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期间,团队成员参观考察了南京云锦、绒花制作技艺、秦淮灯会等独具代表性的南京非遗展品。在中国云锦博物馆,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南京云锦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深刻体悟了其工艺特点与文化价值。

结合前期社会调研,团队聚焦高校学生这一核心群体,设计涵盖认知程度、参与意愿、融合难点等维度的问卷,发布并回收有效问卷100余份,运用SPSS回归分析技术进行关联密度分析,形成包括非遗了解情况、非遗与思政课融合情况、参与意愿与渠道等内容的问卷分析报告2000余字,为团队精准对接需求、优化融合路径提供了实际依据。

团队聚焦区域性非遗集群的系统性整合,对初筛的南京非遗项目进行了系统梳理,凝结成非遗档案20000余字,详细记录了南京白局、绒花制作技艺、六合农民画等南京代表性非遗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应用场景,为解码南京非遗的文化基因与育人价值提供有力支撑,让“非遗+思政”模式的探索能够更好地扎根南京地域文化、贴合教育实际需求。

同时,团队巧借文创之力延伸育人触角,设计出印有南京非遗元素的便利贴、帆布袋等文创产品。这些带着温度的小物件,让非遗与思政的融合悄然融入日常,成为行走的育人符号;成功打造非遗特色IP,让南京传统非遗以更鲜活的模样走进高校学生的生活。

古韵非遗凝文脉,丹心思政育新人。团队所探寻的“思政密码”不是“文化搭台,思政唱戏”的简单拼合,而是非遗项目在其历史传承、技艺实践、民俗活动以及传承人生命故事中,自然生长、鲜活体现的价值观念、精神品格。团队成员坚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能让育人工作扎根更深、铸魂更牢、活力更足、实效更强。

匠心如炬,薪火相传;思政育人,润心无声。未来,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南京师范大学“育见匠薪”实践团队将持续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标签:
责编: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