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笔墨为桥链古今 守正通变善求新
解析孙寿中书法的精神品格
2025-07-17 09:36:00  
1
听新闻

在中国书法艺术长河中,总有一些创作者以坚守与创造,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书法家孙寿中便是其中一位。他的作品深植传统沃土,在笔墨流转间完成了对书法美学的诠释。纵观孙寿中的艺术实践,其精神品格可概括为“守正”与“通变”的辩证统一:守正者,坚守书法传统之精髓;通变者,融汇时代精神之创造。不仅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彰显当代书法家的文化自觉与艺术担当。

守正:传统根基的深度开掘

对传统的敬畏,是孙寿中书法的根基。观其篆书承袭清代黄牧甫笔法及结构特点,将大篆与小篆有效结合,展现小篆古朴之美。孙寿中深谙“篆隶为本”的要义,其篆书创作既保持了金石文字的凝重,又赋予其笔墨的流动,实现了“金石气”与“书卷气”的融合。

其隶书则上追秦汉简帛,下接东汉曹全碑、石门颂、史晨碑,笔势舒展,波磔分明,兼具厚重与灵动之趣。他的隶书创作特别注重笔画起承转合,难得的是能将简牍帛书的率真意趣与碑刻隶书的庄严气象熔于一炉,形成既有历史厚度又有艺术活力的风格。

楷书结字严谨中暗藏巧思,撇捺转折处见筋骨之力。孙寿中注重楷书的“活法”,通过笔势的连贯与结构的微妙变化,使楷书在端严中见生动,在规整中寓变化。

孙寿中主张先要忠实还原原帖风貌,理解古人创作情境;继而要跳出原帖束缚,融入个人审美体验与感受。正如他强调的:传统不是用来重复的,而是用来超越的,超越的前提是深入。

通变:个性语言的自觉建构

继承之上,孙寿中更展现出通变之智。行书注重“势”的表现,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其草书潇洒飘逸,又跌宕奇崛,形成疏密相间、刚柔并济的独特草书语言,使作品既有古法可循,又有新意可观。

孙寿中善用墨色变化,在创作大幅作品时常常饱蘸浓墨一气呵成,形成墨色由浓到淡的过渡;而在小品创作中,则注重枯湿浓淡变化,使作品在有限尺幅内呈现无限的空间感。

章法布局上,他强调书法创作中不仅关注笔墨所在,更重视空白处经营。在条幅创作中,他常采用对比手法;在手卷创作中,则注重行气的贯通与节奏的起伏;在册页扇面等小品中,又善于因势布局,随机生发。这种“通变”是基于对传统笔法的理解,将个人生命体验与情感融入笔墨。

心画:精神境界的自然流露

书法的至高境界,在于“书为心画”。孙寿中作品之所以动人,更在于其笔墨间流淌的人文情怀。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孙寿中始终以“慢”的姿态深耕书法,这种“守正通变”的理念,对当代书法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守正意味着对书法本体的坚守,通变则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守正与通变的辩证统一,正是孙寿中书法最珍贵的价值。这种艺术探索不仅丰富了书法的表现语言,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正如孙寿中所言,“只有根植传统、面向当代,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绽放异彩”。

标签:
责编:郭蓓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