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南京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高桥门节点的明外郭公园,满眼繁花,水清岸绿,仿若一副靓丽画卷,也为附近居民打造了家门口的生态画廊。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水面长满绿色浮萍的荒野菜地?这样的“变身”,正是在设计和建造上,都从一至终的贯穿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
海绵公园是当下很流行的生态治理与雨洪管理的重要理念。“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将公园打造成为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参与项目并负责公园小微水体生态设计的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吴义锋介绍,海绵城市在原地蓄集雨水、减少雨水外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蓄积雨水,原位利用雨水,开源城市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海绵公园遵循这样的理念,对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来说,它都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构建模式。
在公园之中,让人最为流连忘返的,就是占地9750多平方米的水塘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蓄存与生态构建的重要节点之一,算是海绵城市系统的一个小微水体。吴义锋介绍,该水塘经过模拟计算设计流场,以水生植物、生态岸线、基底生境构造等方式予以生态构造,形成具有雨水蓄存、生态优良的景观节点。
放眼望去,塘水清澈见底,水中植物仿佛打造了一个梦幻的水底森林,无风时水面静止,当水中鲤鱼游过,若不是划过的一圈圈涟漪,便让人感觉仿佛鱼是在空中飞行。水何以至清?又是如何保持这样的清澈呢?在吴义锋的带领下,我们也逐渐了解到公园水系设计中的巧妙科技匠心。
“整个水塘的岸线都是缓坡的柔性生态护坡设计。”吴义锋介绍,柔性护坡体现了水土互相接触与融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空间,构建了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系统、水生动物系统、底泥动物和微生物系统,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复合植物系统的生物降解功能、破解藻类暴发的条件,同时通过景观设计表现手法、营造水草鱼虾共生、生动美丽的水底、水中、水面、水岸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水塘的水深约1.63米,这个深度可不是随便提出的,而是融合底泥悬浮动力学与风场流场叠加控制,以底部颗粒物扰动临界流场控制底泥再悬浮,保障水塘的清澈透明。吴义锋解释,“水塘的底部是泥土等颗粒物构成,当风很大,带动水体流动,就会扰动底部颗粒物,当颗粒物悬浮我们看到的水就会很浑浊。”为了保障水塘的清澈,吴义锋和团队结合南京的气象环境,进行了仿真计算,设计了最为合适的水深。“深度也是水生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吴义锋说。
此外,为了保持水塘清澈,并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城市功能,在公园的设计中还有一些小“心机”。“比如,路边的卵石沟。”吴义锋表示,路边的水沟实际上是雨水径流首要的汇水环节。“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的径流,首先回流至通过卵石沟,并将径流雨水汇集到蓄水池中,收集初期径流。蓄水池集流后,后期比较清澈的降雨则直接顺着坡面进入水塘,卵石沟的存在为‘拦截’径流雨水做出了不小贡献。”
吴义锋表示,项目的整体建设,打造了一块城市中绿色生态的“海绵体”。在有效削减自身内涝风险及危害的同时,也为周边区域分担雨洪排涝压力,减少周边的内涝风险。由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水塘蓄存的雨水通过水塘的生态构造,持续净化水质,并保持水体透亮,形成水清岸绿的清洁水体,不仅吸引了附近游客前来打卡,更是吸引了野鸭、白鹭等水鸟栖息。而这,也正实现了设计者所期望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王逸男 通讯员 陶韬 刘成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