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传媒观察 | 《人世间》:以家庭事、国家史、民族志建构“人世间”
2022-04-07 12:55: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陈琰  
1
听新闻

编者按:2022年新年伊始,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现实主义题材年代剧《人世间》。该剧由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中国东北吉春一个周姓家庭50年的风雨变迁。这是一部久违的荧屏佳作,其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事件、时代精神、国家意识、审美表达,一经推出就引发了收视热潮。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陈琰教授在《传媒观察》2022年第3期刊文,从《人世间》的类型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取出年代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旨在为同类型创作找到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同时也丰富拓展年代剧的理论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一大批高水平近现代题材电视剧热播,年代剧已经成为一种被观众认可的类型,它融合了家庭剧、社会剧、历史剧的类型特征,成为新的类型范畴。

本文涉及的年代剧概念是:“以较长的时间跨度和宏大的时代背景作为叙事依托,呈现关于个体、家庭及家族等在时代巨变下的命运遭际和兴衰变迁。”年代剧类型化特点要求首先在于人物服装、色彩基调、环境场景这些典型环境的营造上,因为靠近当下,还原上必须无限接近真实,最大限度还原故事发生的历史氛围和时代环境;其次,年代剧里的人物塑造、叙事情节都依托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在还原与表现的分寸拿捏上要准确。所有戏剧情境的发生,诸如角色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质感呈现,与现实生活越接近,越符合观众的期待,观众对剧中传达的价值观念就越认可;再次,对于文化内涵等深层意识形态的挖掘,要把握好观众心理,呈现出社会发展中传统观念与现代化进程相互磨合、互融发展的过程。《人世间》的成功就在于这几方面做得都非常到位,将一个工人家庭三个子女的生活轨迹嵌入到中国社会50余年来的生活图景中,构成了一幅“光荣与梦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用“平凡家事”见证“不平凡国事”

从影视叙事上说,家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母题,它深刻地嵌进所有民族的文化基因中,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内化成民族的文化心理密码。家族史是年代剧中最常见的演绎形式,每个小家庭的成员都在竭力支撑家庭,为了维护家庭的利益不断奋斗,整个奋斗的过程,就是家族振兴的过程。家族的兴衰是时代的缩影,以小家兴衰变化映射民族命运的风云变幻,这种“家、国、史”的表达也构成了年代剧叙事的基本特征。

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中国人重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种重人伦、亲血缘的文化传统观念影响下,年代剧对家庭、亲情的表现是审美建构的核心。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家庭不仅是血缘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无数个小家进而汇聚成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人世间》剧中情节从上山下乡展开,涉及了三线建设、恢复高考、总理去世、“四人帮”倒台、下海、走穴、个体经营、国企改革等中国社会发生的众多标志性事件,以周秉昆一家在世事变迁中的人生经历为故事主线,讲述在时代浪潮下个体、家庭、行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奋斗史。

年代剧要有史诗品格,一定是社会史、家庭史和个人史的融合。《人世间》跨度50年,表现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在规模和体量上形成一种宏大叙事。剧情包涵了庞大的历史内容,在变换中呈现规律,在变化中展现人物,又通过人物的个性特征展现民族性。主创人员站在民族和历史的高度,带着现代性视角观照周家的儿女,以他们作为线索人物,展开那一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某些群体的历史命运。剧情一开始,就是父亲支援三线生产,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四川;三个孩子要响应号召,只能留一个在父母身边。背后折射出的是特定历史时期“家”为“国”的牺牲,牺牲自然化的小家庭以成全社会化的大家庭,从此每个人的命运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观众跟着人物命运浮浮沉沉,体会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在满足怀旧的情感体验的同时,生发出一种俱往矣、再回首的慨叹——慨叹一路的艰辛和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满足,从而理性地思索我们的得与失、对与错。《人世间》叙事上将视点聚焦于生活的日常和特殊历史时期的百态人生,家和国在年代剧里融合,展现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家庭内部的关系、家庭和家庭的关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映照出整个时代的风貌。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内化成一种心理模式,根植进民族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

年代剧的史诗品格还体现在生活史的呈现上,《人世间》中透露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剧中,为了打造出这个“好女不嫁光字片”的贫民窟,剧组搭了4万平方米的景,搜罗出的老物件堆在1000多平方米的道具库中,这才有了上世纪70年代的质感。那些“洗了棉裤就没有多余的裤子穿”“把粮本上的肉都买光也应付不来过年”的窘迫和短缺,都营造出了一种亲和体验,让观众渗透性地主动感受。周秉昆穿着打补丁的蓝色工作服,套着姐姐穿剩下的大红毛线裤,急不可耐地往嘴里塞着一块红烧肉,让观众忍俊不禁。那是属于平民的真实,也是属于生活本真的真实。主创的创作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给养,将之与生活的日常相对照,用现实的眼光考察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状态和人物间的关系变化,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追求,最大幅度地贴近普通大众的情感体验,表现出鲜明的日常化叙事特征。新年代剧中的历史不是金戈铁马,不是王侯将相,而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点滴。《人世间》还原了特殊时代的生活场景,给大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情绪感染。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聚焦个体的日常生活,在人间烟火气中展现生活的真谛,用平凡见证不凡。

平凡叙事替代传奇叙事,世故人情透出历史之味

《人世间》的另一个成功在于敢于放弃传统年代剧的“传奇叙事”,没有赋予主人公任何传奇色彩,周秉昆的性格甚至可以说得上有些懦弱,有些怂,相比于从政的哥哥和当大学老师的姐姐,他似乎没有什么主角光环的加持,资质平平,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姐姐与他争抢下乡名额,他没有姐姐一走了之的豪气;看着同伴涂志强被枪决,他会被吓昏;邻居春燕大胆示爱,他不愿接受却也不敢拒绝;见到自己心仪的女人郑娟,却又囿于社会偏见不敢表白……这不是一个我们想象中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物。但这部剧正是通过对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刻画,用另一种方式阐释了中国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传递出把家庭经营好、守护好,就是和平年代普通人对国家最好的贡献的主题思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如原著作者梁晓声所说:“我们要共同通过影视化后的《人世间》,向现实主义致敬,向40多年来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添砖加瓦的各类人物致敬,尤其向坚韧、普通而又善良的人致敬。”本剧屡次借人物之口,渗透这样一个主题,一定有少数英雄的壮举照亮一个时代,但是更多的人物却在岁月的流转里,在无数个艰难选择中、烟火生活下,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时代的史诗。所以我们看到50年风雨变迁,周秉义的理想、周蓉的热情和周秉昆的淳朴都遭遇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但是顺流逆流中,周家兄弟姐妹守望相助,从家庭里汲取力量,从亲情中获得滋养,乐观拼搏,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人世间》所赞颂的并不是一个英雄的智与勇,而是通过刻画普通人在大时代下始终如一的顽强精神和温暖力量,体现再恶劣的环境都改变不了人性的向善与向美。

年代剧的故事跨度长,人物都处在变迁之中,当社会结构发生巨变,旧有的思维模式无法应付新的社会环境,人们的那种惶惑和无所适从,在迷茫中寻找出路就具有非常大的冲突性和故事性。这恰恰是年代剧的魅力所在。主人公为了走出困境,往往要找出新的方法,组织新的实践,这样他们的身上就带有古希腊神话中那种命运感的悲壮,他们的选择再被岁月淬炼过后又会激起当下观众的共情。所以,《人世间》的冲突感并不来自传奇叙事的戏剧冲突,而是来自属于那个时代的冲突,无论是家庭子女之间还是两代人之间,与周围人的冲突,与环境的冲突,各种因素诱发出了各种冲突。每一个冲突都包含着浓浓的人情世故,在年代感、命运感中渗透出强烈的历史之味。创作者没有为了制造刻意冲突的虚拟情节而渲染苦难,而是将重点落在生活的日常,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以此来呈现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凸显出不论际遇如何,朴实平凡百姓善良的底色不会褪色的思想。

微小的生活空间展现宏大的历史空间

地理空间呈现出区域独特的地理风貌,成为视听语言传达的重点。它同时也是影视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因,在影视表达中显得尤为重要。《人世间》的故事发生在白山黑水的东北,从清末闯关东的大量移民到上世纪50年代,东三省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之长子”。东北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决定了它鲜明的个性色彩。《人世间》剧中,“光字片”是一个地域标记,是编剧通过创造出的地理生存实景与东北普通民众精神世界的外在呈现。光字片的改造一直是剧情发展的暗线,光字片形成之初伴随着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慢慢从繁荣走向破败,变成贫民窟、棚户区。出生在这里的人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标签,变得敏感、自卑,逃离与坚守变成了一种矛盾,成为生活在光字片年轻人面临的困境。周秉昆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给家人幸福的生活,并一度搬离了这个破败的居所,可是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他们一家后来不得不又从体面的大房子搬回光字片。但是剧情在呈现这种困难的同时,也保持了一种温馨的基调,把这个粗陋的生活空间呈现得温情而美好,白雪覆盖的都市中的乡村,拥挤却干净的小院,寒素却不失整洁的摆放,热气腾腾的东北大炕上孩子们的玩耍嬉戏。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人们都尽可能地装扮这个家,用蓬勃的生命力改造环境,让粗粝的生活变得温暖和谐。这个父亲亲手铸就的小屋,呵护了三个孩子的成长,为他们遮蔽风雨,就算他们搬离这里,遇到生命中的困难时,还都会回到老屋,寻找一种关怀和慰藉。

年代剧的历史性、现实性,使得本片具有了某种文献属性。在《人世间》中,还原度非常高的一幕幕场景空间成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语境下人们心理的变化,以及社会价值的更迭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空间隐喻的功能,能够把人物内心情绪外化,映射隐秘的思想领域。《人世间》所展现的热火朝天的工厂车间、工人新村、澡堂饭馆等空间不仅仅提供了场景叙事,而且参与到主题叙事,大量厂房和有年代质感的口号标语,引起特定年龄受众对集体主义生活的记忆。主创人员对旧时日常生活空间的营造和意象的建构,深切地映照着老国企的记忆。空间在这里和时间有效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场域,这些带有文化象征含义的意象在影片反复出现支撑着空间的内涵和意蕴,推进故事发展的同时,也表达着影片的意义和创作者审美倾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间不仅是一种物理的表现,也是人类认识的重要向度,空间的呈现承载着社会生活的内容,往往隐含着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某种观念或者意识。在电影的各种叙事元素中,空间是导演对现实空间进行取舍、表现和重组的结果,是导演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段建构而成的叙事媒介。这也意味着,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看,空间不仅是叙述故事情节的工具,也是表达导演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中介”。

《人世间》用一种现代化的视角去回忆和审视过去的历史,用一种“怀旧”的温情回望和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人世间》的成功在于把握住原著的文学基础,同时又具有鲜明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在总结了年代剧特有的类型范式的基础上作了很多创新,丰富了年代剧形态的发展,为同类型的题材创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部剧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后在年代剧创作中,主创人员一定要把情节和人物放在两个维度中去思考:一个是社会历史语境,把握家庭在历史变迁中沉浮的偶然与必然;另一个是放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的规律中,去研发年代剧独有的类型表达。

(载《传媒观察》2022年3月号,原文约9000字,标题为:家庭事国家史民族志:《人世间》的审美意蕴建构。此为节选,注释、图表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本文为2020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融媒体视阈下传媒艺术编导与制作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陈琰,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艺术传播学博士

标签:
责编:苗津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