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惊蛰”节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2022-03-05 07:53: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于锋  
1
听新闻

记者 于锋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从前一年“冬至”节气开始数九,到“惊蛰”节气就数到了第九个“九”。九九寒尽,春暖花开。“惊蛰”的到来标志着春耕的开始,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春天来到人们身边,田间地头就将呈现繁忙景象。唐代诗人韦应物《观田家》中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和动物有关的节气。“蛰”是指动物冬眠潜伏在土中或者在洞穴里不食不动,多指蛇类、蜥蜴类、龟类、蛙类等低温冷血动物以及一些多年生昆虫。“惊蛰”一般在3月5日或6日,此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土地解冻、动物苏醒。

早在秦汉之前,“惊蛰”节气就已确定,当时称为“启蛰”,后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启蛰”改为“惊蛰”。此后,“惊蛰”又被列在“雨水”和“春分”之间,成为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这一顺序沿用至今。

古人将每一个节气分为三个物候,描述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惊蛰的第一个五天,桃花在和暖春风中陆续展开笑靥;第二个五天,黄鹂开始用美妙歌喉歌唱初春;第三个五天,老鹰化为了鸠。原来,老鹰每年二三月会飞到北方繁衍后代,失去踪影,而原本蛰伏的鸠纷纷飞出来鸣叫求偶。古人看到老鹰少了、斑鸠多了,误认为老鹰化为了鸠。也有文人给出另外解释,明末张岱就认为“鹰化为鸠”是个生动比喻,春风里万物和谐,凶猛的老鹰变得像斑鸠一样温和。

在大江南北,“惊蛰”节气有驱虫、扫虫、除虫、咒雀等各种民俗。古人认为,惊蛰那天打雷,预兆当年收成定好,米会像地里的泥一样多;如果春雷在惊蛰前响起,则预兆歉收。这个说法并没有多少科学道理,但显示了农耕社会中人们对“惊蛰”的重视。

二月二,龙抬头。今年农历“二月二”是3月4日,和“惊蛰”前后相连。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者季中扬说,“龙”是四灵之首、百虫之王,古人认为龙也要蛰伏冬眠。“惊蛰”前后龙苏醒,抬头就要下雨,雨水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因此古人对“二月二”格外重视。我省各地还流传着“二月二”理发、吃龙鳞饼、吃“撑腰糕”、接女儿等民俗。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