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要从1945年说起。那一年,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提出了"memex"的概念:一个可以存储所有的书籍、记录和通信的单一设备,可以通过照相或触摸屏感应来记录新信息,并通过键入索引代码追溯到关联信息。我喜欢memex字面上的意思:记忆的延伸——一个美好的“媒介化”愿景。
1963年,德特·纳尔逊(Ted Nelson)创造了术语“超文本”。他的解释是:“非相续性著述(non-sequential writing),即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他清晰地将阅读指向交互性、选择性、人机对话——大概,人对理想媒介的想象,都已由此表达。
1991年,万维网诞生,并终于实现了布什、纳尔逊们的设想——从这一刻起,数字文明飞速掠过了自己的创世纪30年:电子邮件,BBS,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数字新闻业,即时通讯;博客,RSS,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如此等等。
到了2016年,未来传播诞生了自己的关键科技:区块链。接踵而来的是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自组织(DAO)、去中心化金融(DeFi)——以我之见,这三者是Web3时代的主要象征。
然后就是元宇宙(Metaverse)元年。2021年,以区块链、游戏、算力网络、VR显示为支柱的元宇宙,成为当代科技最具代表性的预言。
是的,未来已来。媒介史大概已显现了数字文明演化的本质:生活存在于媒介,媒介存在于期待。我们的媒介化生存,虽然表现为形形色色的新闻、通信、知识、社交、金融、科技,但其深处,却是亘古不变的人性:记忆、意识、感觉、知觉、想象、价值,以及渐渐觉醒的数字人权。
Web3是基于区块链的。区块链是用分布式数据库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智能化对等网络,也称为价值互联网。也因此,Web3的愿景是一种去中心化互联网,其哲学本质,是对Web2“大厂时代”的垄断、集中、控制的反抗。某种意义上,它也代表着极客对互联网的终极理想。
而元宇宙,并不是字面上的“元、宇宙”。如我所论,它是一种超级经验体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一种超体系,亦即一种元宇宙,且更为成熟;但曾几何时,这一体系累积了太多对公正、自由、丰富、快捷的渴望,而那资源有限、缺乏便利、不再新奇的现实世界,已不能满足数字交往的需要,人们期待能实现由扩展现实(XR)、物联网(IoT)加持,由虚拟沉浸、分身认知、加密经济召唤的生活梦想。
一种部落式觉醒、去中心化自组织的数字交往,一种虚拟-现实相混合、甚或相平行的MDSs生存模式,将召唤新一代前行。未来生存的人性逻辑,很像是许巍所写的《执着》:“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暂时漂泊/无法停止我内心的狂热,对未来的执着。”——是的,超越和漂泊,正映射着我们在未来的全部媒介生活。
(《传媒观察》2022年02月号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