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顾秋萍)当变幻莫测的数学与撩人心弦的音乐相遇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苏州北美国际高级中学十二年级的费凡同学痴迷数学又疯狂热爱数学,他有很多原创音乐,其中令他最满意的一首是《斐波特兰之歌》,创作灵感竟是源于数列。
据了解,小学时的费凡热衷于各种原创数学趣味游戏,数学这颗奇妙的种子成功在他幼小朦胧的心里发芽。到了中学,费凡参加过各种数学竞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最喜欢研究数学的定义定理,从不觉得学习定义定理枯燥并乐在其中。音乐对于费凡来说更像是他的“老铁”。音乐激发了他的创造力,让他成为一个感情丰厚的人。朋友们称他为“氛围法师”。
每天午休结束后,正是他这个“叫醒大师”的例行秀时间。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费同学会用一首《夜的钢琴曲》或者久石让的《Summer》等舒缓轻巧的协奏曲,唤醒同学们困顿的神经;再接一首英语版《好汉歌》等略疯癫的歌曲,彻底焕发大家的精气神儿。
费凡从九年级开始尝试用数学方法进行钢琴作曲,他研究了音乐和数学的同构关系。起初他用一些比较“数学”的方法来进行作曲,取得了一些不错的小成果。众所周知,我们的“dol rei mi fa so la si”可以分别用“1 2 3 4 5 6 7”来表示,超过7的数字如何表示呢?那就把它除以个7然后取余数,在数学上有个专业的表达方式就是mod 7。费同学研究出了三种作曲方式。
对于痴迷于数学的费凡,各种知名数列早已经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烙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卡特兰数列、Prufer数列、帕多瓦数列等快速上线,他会在Excel表格上疯狂地用公式推算,最后成功将各种数学具象的智慧结晶抽象化,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他最满意的作品《斐波特兰之歌》。
“这首曲子表达出数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死板、固定、呆滞,它也有它有趣、活泼的一面。”费凡介绍道。
对于未来,费同学表示想创造出一款“完美”的音乐APP,通过算法算出属于每个用户自身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