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星空又添了一颗“南外星”!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编号“406308”小行星被冠名为“南外星”!11月24日下午,“南外星”冠名仪式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宣布国际小行星组织命名公报,并与南外邹正校长共同为“南外星”揭幕。 通讯员 苗苗 记者 李晨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基金会理事长赵海斌介绍“南外星”运行情况
“南外星”命名证书
“今天,我们梦圆了!”南京外国语学校校长邹正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表示, “406308”的小行星冠名为“南外星”既是纪念南外一路奋斗的历程,也彰显南外学子献身科学的品质,更舒展了南外人凝望星空的情愫。邹校长勉励同学们,头顶闪耀的“南外星”,将会指引一代代南外人,追求卓越,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将会指引一代代南外人,心系祖国,穷究宇宙之大道与真理!
“南外星”是如何发现的?现在运行情况如何?“在太阳系中,地球、火星、木星等大行星都沿着各自的轨道绕日运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基金会理事长赵海斌现场展示了“南外星”在其轨道上运行的情况,他介绍说,“南外星”就处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按照自己的路线和步伐绕着太阳运行,周而复始。
赵海斌介绍,“南外星”是2007年4月18日,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第一次观测到的时候她距离我们有2.41亿公里。经过持续观测证实,并进一步计算出她的精确轨道,符合国际上新小行星获永久编号所需的条件。因而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14年9月给予406308号永久编号。2020年11月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名将406308号小行星命名为“南外星”,于2021年5月14日正式通过国际批复。
“南外星”的轨道偏心率为0.182,轨道倾角为10.608度,轨道半长径为3.137天文单位,这就是说,她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61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5.56年。“南外星”在轨道上以每日143万公里的高速奔腾前进,相当于每秒16.5公里的速度在绕日运行,由于距地球有数亿公里,因此从地面上看上去,她在星空中显现出缓慢地移动。南外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达7.04亿公里,最近时只有2.34亿公里。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吴雪峰向南外表示祝贺,祝愿满载着南外光辉业绩的“南外星”永远闪耀在宇宙群星之中。
命名仪式结束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眼”总工程师姜鹏进行了题为《逐渐睁开的中国天眼(FAST)》的讲座。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于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落成启用,被誉为“中国天眼”。姜鹏总工程师从面积、灵敏度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天眼”的设计,展示了从未被其他望远镜观测到的脉冲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