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紫砂新青年”师承何处?路往何方?
2021-11-18 17:5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365.9cc:紫砂新青年2021邀请展”正在上海展出,30位紫砂新青年、9位特邀艺术家、100余件展览作品,为初冬的申城带来了一抹明亮的橙色。

“传承”是此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版块,为了诠释紫砂艺术薪火相承、文脉承续的主题,吕尧臣、吕俊杰、王亚平、张红华、王小龙、高丽君、马永强、蒋泉芳、朱晓东9位特邀艺术家的展品,与其青年传承人的展品相互对应、展示,简单勾勒出各自的紫砂艺术传承脉络,向观众揭示了“紫砂新青年”师承何处?

展览现场

自古以来,工艺传承“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所以中国的传统技艺特别看重“门派”“流派”,紫砂艺术也不例外。紫砂新青年们大多从小耳濡目染,他们对紫砂艺术的传承,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家传与师承。

家传是传承技艺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毫无保留、全身心的传授技艺,紫砂的艺术“基因”往往几代相传。师承,即师传徒承,师父的理念、风格、工艺习惯、技术水平都会对弟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上一辈的紫砂艺人们,将所学、所得、所感、所悟,一一传授给如今的青年一代传承人、接班人。

吕尧臣、吕俊杰父子相承,并且已经形成独特的“门派”。他们教导徒弟,“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吕尧臣说:“紫砂新青年是‘创新’的‘新’,新青年一定要有新作品。”

吕尧臣指导蒋程思制作《容天》

吕俊杰为蒋程思讲解作品

王小龙、高丽君紫砂伉俪得到王寅春真传,是“百年王氏壶艺”的主要传承人。他们感叹社会的进步,并且希望年轻一辈制壶艺人珍惜眼前,做出更好的作品。

王小龙为马品一展示自制的制壶工具

王小龙为温可嘉指导作品

张红华拜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为师,顾老“以老壶为师、以传统为师”的理念深深影响了她,她也告诫年轻人“一定要以作品说话。”

张红华(中)、鲍青(左)、勇禹愿(右)探讨作品

王亚平说:“我建议年轻人还是要多听、多学、少说、多做。我希望他们能戒骄戒躁,把艺术的基石打好、打牢,有了成绩不自满,把自己从事的紫砂行业当成自己的爱好来做,也可以召集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多迸发些创作灵感,都是件好事情!”

王亚平为杨涛点评作品

马永强、蒋泉芳希望,青年一代行稳致远,进而有为,以青年人的风貌,思考、践行、探索新时代的紫砂之路。

蒋泉芳为马冀指导作品

朱晓东说看着青年人的作品犹如遇见年轻时的自己,希望他们能满怀着热情与热爱,为紫砂的未来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晓东为朱寒涛展示自己的作品

除了师承,生于八九十年代的紫砂新青年们还接受着系统的院校教育,他们接受传统、同时面向时代,以青年人的风貌,思考、践行、探索新时代的紫砂之路,努力找寻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这是一次“传”与“承”的对话,呈现在展台上,构成了一组组具有传承关系的展品,形态万千,却艺脉相连,让人感受到紫砂艺术的生生不息。

展览作品(部分)

吕尧臣作品《回娘家》

吕俊杰作品《小泉冷石》

王亚平作品《大吉千筒》

张红华作品《紫玉如意》

王小龙作品《第六代龙头一捆竹》

王小龙、高丽君合作作品《缘无言》

马永强作品《秋菊》(徐勇良刻)

蒋泉芳作品《天地吉祥》

蒋程思作品《容天》

杨涛作品《琴瑟和鸣》

勇禹愿刻《金如意套组》(鲍青制壶)

马品一作品《执》

温可嘉作品《仿古如意》

马冀作品《漾》

朱寒涛作品《团菱》

 

标签:紫砂;青年;传承
责编:王逸男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