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河海大学:架起人才培养立交桥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2021-11-04 17:5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姜凯曦 李婉婷 王炳锃 袁涛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乡村振兴,关键是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当前,河海大学定点帮扶的陕西石泉县已全面脱贫,“贫困帽”摘掉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防止返贫、让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滋有味,成为了乡村们最迫切的期待。

怎样充分考虑石泉县的自然条件、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制约,帮助石泉县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如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怎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对这些问题,今年以来,河海大学经过全方位调研与沟通协调,在了解石泉县各行业人才队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利用学校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特色,重点帮扶当地水利人才培养,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发挥河海大学专家工作站优势,为石泉县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扶志又扶智,补足乡村振兴“精神之钙”。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专家人才把脉寻方

“有了新装置,养蚕不仅省心,还能增值!”养蚕专业户谭小琴激动地说,现在养蚕效率提高,养一张蚕纸可获利2000多元,是之前的2倍。“养得多的,一年能赚十几万!”自2020年起,河海大学组织“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工厂化”高效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引进自动化养蚕设备,助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让乡亲们的蚕桑产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产业为基,才能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石泉,种桑养蚕已经延续了3000多年,1984年发现的一枚西汉时期御赐的“鎏金铜蚕”,直接印证了石泉与“丝绸之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村里桑蚕“主力军”是年过六旬的老人,缺乏先进理念、技术,蚕丝产量、质量都上不来。

为提升壮大桑蚕产业,近年来,石泉全县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建设了规范化的小蚕集中养殖基地,严格把关温度、湿度等指标,大幅提升小蚕成活率,每季度为蚕农减少8~10天养蚕期,农户收益更加稳定。“全村200多户蚕农将蚕种放到我这里,我把小蚕养到3厘米左右再交给他们,能保证80%的产量。”技术能手谭小琴养蚕30多年,她说,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后,当地蚕农平均年收益从1~2万元,提升至5~6万元,桑蚕业绩不断增收,甚至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

结对以来,河海大学一方面发挥校友会的力量,为石泉拉项目、壮产业;另一方面,学校专家教授多次调研,对当地资源进行梳理、普查,科学全面地规划石泉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河海专家团队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实际,编制了石泉县“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石泉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石泉县“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石泉县富硒水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以及全域旅游等多个科技扶贫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当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成为现阶段帮扶工作的关键。

自2018年11月,河海大学石泉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先后聘任校内外专家顾问24人,5大研发团队,涉及水利、环保、农业、法律、智能信息化、机械化等专业。专家工作站成立以来完成了水利工程改造、经济与区域交通一体化和水产健康养殖等项目。工作站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校地合作,推进了河海大学科技资源在石泉实现有效转化应用,强化了科技扶贫效果。

选育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

乡村振兴的关键不仅在于既要把人才和资源请进来“传经”,又要选拔优秀人才“取经”,以培养“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的西部,北依 秦岭、南枕 巴山,地处秦巴腹地、 汉水之滨,也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西部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全县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但长期受地下条件、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等制约,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资源涵蕴能力不足,当地水利等多行业人才队伍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也亟需提高。

针对石泉县水利行业人才队伍总体知识结构不理想、专业知识匮乏、行业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河海大学与石泉县水利局全面合作开展面向艰苦行业推荐考核择优入学改革项目,合作举办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科和专升本两个学历层次的函授班,连续多年招收石泉县基层水利干部职工近百余名,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培养,全力提升了当地水利专业学历层次。

在2018年举办的“河流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高级研修班”,本次高研班按照人社部要求,全国学员人数不能超过70名,在名额紧缺的情况下,仍然安排了多名石泉县水利骨干参加学习,学员们在研修中,积极领悟水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专业知识,结合石泉当地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与授课教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此次研修,进一步充实和提升了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了学员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特点,以学校水利行业特色为依据,充分考虑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同时切合石泉当地水利职工的岗位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对石泉县当地亟需解决的实际难题进行考量,如水土流失严重和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量身定制的教学课程解开了石泉基层干部对于专业领域的深度探索的心结,学员不仅提升了学历层次,而且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了工作中。随着在学习期间所掌握知识的不断丰富,学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切实解决当地的问题。学校为学员们精准定制的课程为石泉县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过硬的水利人才。

立足“双扶”扶志又扶智 补足乡村振兴“精神之钙”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河海大学始终把“志智双扶”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以建设美丽乡村、文明乡村为载体,以产业脱贫为支撑,充分体现“扶志”“扶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补充“精神之钙”,激发内生动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河海大学为石泉县学历提升班学员设置的课程中,思政课是所有课程的先导。学员们立志发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传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为祖国的水利事业贡献力量。

此外,河海大学于2019年向石泉县提供100万元资金,捐资援建县委党校多功能报告厅“河海厅”;2020年11月,捐赠30台电脑,支持县委党校电子阅览室信息化建设,为石泉县打造多媒体培训大讲堂。河海大学助力石泉县党政建设,探索党建帮扶新路子,先后组织了19个基层党支部与石泉县经济薄弱村或社区的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将定点帮扶和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党建帮扶互促、校地合作共赢。结对党支部通过党建经验交流、联办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实现组织建设互促,通过专题讲座、资困助学、以购代捐、产业帮扶等形式,针对不同的村情村况向结对村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温暖,进一步深化了帮扶效果。累计为地方1000余名青年干部人才提供党建培训指导,实现党建帮扶互促,助力组织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让文化注入乡村振兴的血脉中,补足乡村振兴的精神之钙。在2019年和2021年,河海大学团委先后两次组织大学生艺术团学生走进石泉开展文化汇演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作品带给石泉青年学生和基层群众,献礼建党百年,通过“音乐党史”教育走进当地的学校和社区,用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凝聚起师生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通讯员姜凯曦 李婉婷 王炳锃 记者袁涛)

标签:
责编:袁中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