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在-4℃邂逅5.47万份“种子”
2021-10-18 08:5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10月16日是第41个世界粮食日。我省迎来秋收的好时光,金黄遍野,稻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

粮稳天下安,一粒种子,关系中国人的饭碗。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再次明确了种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时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打赢种业翻身仗,收集保护种质资源是必须要打好的第一仗。

种质资源,是由亲代遗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也是种业的“芯片”。在南京城东,紫金山脚下,梧桐掩映的大道中,有一座拥有90年历史的农业科研院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这里珍藏着一座种子圣殿,保存着5.47万份丰富多样的作物种质资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A 三层防护门守卫5.47万份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研究深度直接影响作物育种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作物种质资源被称为种业“芯片”、种质资源库堪称生物基因“宝库”。

江苏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于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在824立方米的仓库里,储存着5.47万份的作物种质资源,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花生等54类资源汇集于此,涉及14个科、56个属、96个种。它们来自五湖四海,许多资源样本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不乏古老地方品种、特色遗传材料和野生近缘种等。

这座外貌并不起眼的小白楼,有着整套计算机温湿度监控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穿过三层严密的防护门,记者走进光线昏暗的仓库,顿时一阵凉意席卷全身。这里动态监控库内每一分每一秒的湿度、温度环境。而在这种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入库的种子能保存20年左右的时间。

“这儿一年四季处于-4℃,相对湿度保持在50%以下,种质资源种子样本在15-20年内,仍可以发芽生长。”江苏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颜伟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眼前货架上整齐存放一排排严密包装的种子样本,就像图书馆书架上存放的书籍,每袋种子都清晰地标着一串数字条码。对此,颜伟介绍,“这是种子们的‘身份证号’。为更好保存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这里还配备了种质前处理实验室、活力监测实验室、指纹图谱实验室和品质实验室。”

标签:
责编:陈康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