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明慧
5月19日,我省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苏锡常地区创建综合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引导重点城市布局专业科技创新基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江苏落地。支持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布局层级分明,而打造在业内有“科研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少城市正积极蓄势。举全省之力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座科教重镇的“晋级”之路该怎么走?
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不断升温
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所在。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所以得到如此重视,源于其具备枢纽集成功能。”省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蒋伏心教授认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不仅具有整合创新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还能缩短时空距离、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创新扩散与知识溢出。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目前杭州、西安、武汉、沈阳、南京、兰州、济南等城市均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教实力雄厚的南京,2018年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建设一个名城,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两个中心,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把南京建成最鼓励创新、最适合创新、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
翻看2018-2021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南京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清晰、路径明确:2018年提出“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9年总结上一年工作时提到,实施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计划,推动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高效运作;2020年提出“共建长三角科创圈,打造沿沪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示范带”;2021年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实质性成效,建成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南京高校院所多、科教人才多,有条件通过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让甘于基础研究的‘栽树人’‘挖井人’加快涌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时任南京市市长韩立明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建议国家支持南京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把现有重大平台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支持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南京落地、更好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下好“先手棋”促进错位融合发展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2018年,我省即在南京成立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致力于突破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命门”。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院士介绍,实验室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发展颠覆性技术并实现原始创新,突破网络操作系统、毫米波与5G核心器件以及网络通信内生安全等核心技术,“除建设完成大科学装置外,实验室致力于打造顶级科研院所。在网络和通信领域,我们有信心做到国家乃至国际先进水平,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贡献力量。”
以创新驱动支撑经济强产业强,江苏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重点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和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建设江苏省实验室。同时,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南京来说,是提升城市地位的战略取向,对江苏而言,是经济大省、创新大省实力的重要体现。
“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南京应与其他城市既有错位又形成融合发展态势。”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李荣志建议,明晰南京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合肥国家科学中心的协作联合关系,形成科技产业错位发展、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的三级支撑体系,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城市群。
“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以上海、南京、合肥、杭州四大城市为节点的‘钻石型’国家科学中心体系。”蒋伏心建议,建立长三角科学联盟,在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南京、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组团支撑长三角创新高地发展。
系统谋划稳扎稳打高处再登高
多位专家认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必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连续4年出台市委“一号文”推动创新名城建设,“创新”成为南京最鲜明标识。锚定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去年南京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城市十强。专家认为,创新名城建设持续推进、城市综合实力实现重大标志性突破,为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夯实了基础。
今年以来,南京市各项创新工作紧锣密鼓推进。锚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目标,南京提出在聚焦引领性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重大创新平台、突出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开放合作创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这8个关键点上发力出招,更大力度推动创新名城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近日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1》,南京市入围全球科创中心百强,排名第62位。“攀登科技创新高峰,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刘韵洁表示,一个个融通产业、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动能。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一个从硬件到软件、从人才到设备的全面系统的配置过程。”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丁宏建议,南京要围绕国家科技战略整体布局做好规划,根据自身人才、技术、市场优势,补短板、扬长板,合理布局。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考验城市的定力和韧性。蒋伏心认为,南京应进一步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从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起步,一步步稳扎稳打。
一座以创新为品牌的城市,应该为创新的人营造舒适的创新生态。刘韵洁建议,南京加快推进新一轮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把科技队伍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释放出来。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制定与引进人才目标任务、学科建设、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考核机制,切实提高人才相应待遇,真正引好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