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传媒观察|云传播——两会固态报道的模式创新
2021-04-21 08:42: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栾轶玫 谢直佑  
1
听新闻

编者按:两会报道作为一种固态报道模式,为了保留存量受众,寻找增量受众,需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高级编辑栾轶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谢直佑,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4期发文认为,在技术驱动和疫情背景的双重影响下,今年两会报道呈现出“虚拟与现实的连接、此地与彼地的连接、当下与未来的连接”的“云传播”模式创新,通过“实景化再现、视频化传播、可视化呈现、智能化表达”的呈现创新;以及“两会神曲”“对话语态”“VLOG我记录”的语态创新,促进了情感连接与破圈传播,实现了“硬新闻与软传播的对接”“现实空间与虚拟场景的对接”“年轻制作团队与年轻增量受众的对接”。

 

两会报道历来是媒介融合纵深化发展的一场大阅兵。然而“固态化”的两会报道面临着既有受众流失的困境,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下,参会记者减少,报道难度较往年有更大提升。因此,如何保留住既有受众,又寻找到增量受众,实现固态报道方式的变革?如何在疫情背景下,顺利完成新闻采写编发,并实现融媒体产品的革新?“云传播”成为今年两会报道的新模式。

一、固态报道的模式创新

固态报道的发生时间固定、报道内容固定、报道框架固定、传播形态固定、传播受众固定,不革新必然导致受众流失。

(一)模式创新是固态报道生存需要

固态报道的“固定化动作”为受众所熟知,如果媒体固步自封会导致受众审美疲劳,造成存量受众因“失鲜”而流失,难以发掘出新的增量受众;对媒体发挥社会作用而言,两会是关乎国计民生,需要媒体上传下达,形成广泛社会讨论格局,赋予了媒体重大责任。

(二)两会报道的“云传播” 模式创新

疫情让线下相聚变得困难,线上“云”聚成为新的范式,同时,VR/AR/MR技术、5G技术、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云传播”提供底层支持。这使得今年“云传播”成为两会报道的创新模式。

1、疫情是两会“云传播”的客观原因

今年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仍然艰巨。此背景

的特殊性表现在: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人数减少,“面对面”的采访活动转战为“屏对屏”的形式。“云传播”成为今年的突出特色。

2、新技术支持了“云传播”的广泛展开

首先,VR/AR/MR等技术使得虚拟呈现更逼真。VR/AR/MR技术对“云传播”的支持作用体现在:第一,可以打造全息式演播厅,或是搭建游移于不同场景中的“时空隧道”;第二,可以给用户提供VR/AR/MR创新性融媒体产品。

其次,5G技术日渐成熟给“云传播”赋能。第一,5G技术的传输优势可以实现异地实时互动连接,减少时滞;同时让各项曾经被封闭在特定领域内的技术和设备的普及也成为可能。第二,5G技术可以助力于新闻生产,快速编发,即发即传。

再次,AI主播等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云传播”生产与传播更高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新闻传播全链条的渗透,也可以“解放生产力”。即便只有一个记者,也在机器人等设备辅助下,顺利完成新闻的采写编发。此外,媒体报道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 “云采访”前端会场的代表委员,“云分析”后端的受众偏好,助力“云传播”云端互连。

二、“云传播”模式特点

“云传播”作为新的模式,依托于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多渠道、多样态分发,连接起虚拟与现实、此地与彼地、当下与未来,从而实现“硬新闻与软传播的对接” “现实空间与虚拟场景的对接”“年轻制作团队与年轻增量受众的对接”。

(一)“云传播”定义

所谓云传播,是指借助5G新技术,通过AI提升媒介生产力,通过VR/AR/MR 给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依托“台、网、端、微”传播矩阵,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形成“H5、短视频、动画、VLOG、动图、RAP、MV”等系列创意产品,通过“数据化、可视化、沉浸式、交互式”等方式创新会议表达,是连接“虚拟与现实”“此地与彼地”“当下与未来”的一种“流动”、“连接”的传播模式。此次两会融媒体“云传播”实现了三大对接:“硬新闻与软传播的对接”“现实空间与虚拟场景的对接”“年轻制作团队与年轻增量受众的对接”。云传播呈现具有四大创新:实景化再现、视频化传播、可视化呈现、智能化表达。

(二)“云传播”特点

首先,虚拟与现实的连接。表现在一是连接起“虚拟人”和“现实人”。比如两会节目的“云采访”“云对话”“云会客”等形式实现跨时空同屏。其二为连接“虚拟物”和“现实人”,如在演播厅叠加3D动画、动态图表、实现虚拟场景与实体化主持人的连接;“虚拟人”和“现实物”的连接,比如电视节目中,作为技术虚拟化身的AI主播,播报的现实新闻画面所形成的虚实连接。

其次,此地与彼地的连接。在“云传播”中,“此地与彼地”的连接具体体现在“前端与后端”“线上与线下”“场内与场外”的连接。

第三,当下与未来的连接。“云传播”延展时间维度,实现时间轴此端与彼端的“云上勾连”。比如央视新闻《两会Vlog,“现代化”未来大公开》,从过去的视角展望现在,通过这种对比,形成时间维度的勾连。

(三)“云传播”三大对接

首先,硬新闻与软传播的对接。两会报道是硬新闻,如何将硬新闻做到软传播,一要找准百姓关注热点进行深度解读,二要找到百姓喜欢的形式进行多元呈现。比如《新京报》没有囿于传统纸媒出身,以连线直播的方式推出8小时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经多平台分发,总计直播观看用户达 1100w+,还联合“快手”共同策划 “向下一个五年冲鸭”的系列短视频,表现不俗。

其次,现实空间与虚拟场景的对接。今年全国两会,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利用 “5G+MR”远程交互式虚拟演播室,推出异地同场景虚拟访谈。

第三,年轻制作团队与年轻增量受众的对接。比如江苏“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了由其“90后”主持团队创作的歌颂“十四五”的MV《百年风华正青春》;“央视网”以小C为记者推出的两会《C+真探》,“3D数字人”小C以青年受众的触媒习惯为创意出发点,有效提升了青年群体的参与热情与交互体验。

三、“云传播”的呈现创新

“云传播”在呈现形式上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以VR/AR/MR等技术为支撑来实现实景化再现;以视频化传播为主要的产品样态;以实现用户为中心的可视化呈现;以及以AI主播和虚拟演播厅为代表的智能化表达。

(一)实景化再现

所谓实景化再现就是指媒体通过VR/AR/MR等技术,对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

界,为受众打造全息的“实景+虚拟”的沉浸式体验。比如极光新闻客户端推出《极光V评可圈可点》短视频评论类节目,采用AR全息技术打造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沉浸式场景。同样的,借助VR技术让受众亲临两会现场也是实景化再现的呈现形式,比如鄂尔多斯发布推出《VR带你“亲临”2021鄂尔多斯两会现场》,手指滑动即可实现360度全场景视觉。

今年两会实景化再现产品有赖于5G技术、VR/AR/MR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整个技术生态的发展为其提供基础支持。除此以外,媒介生态的改变也助推了这种局面的形成。

(二)视频化传播

视频转向背景下视频成为重要传播方式,视频化传播符合受众信息接收需求,成为两会主要的产品样态。主要包括:其一,视频节目。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了《百秒说两会》,集中在百秒之内,精准快速传播。其二,短视频作品。时政微视频的《手语怎么“唱”国歌?全国政协开幕会上的一幕让人感动》和《无声的力量也能震撼人心!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用手语“演唱”国歌》,播放邰丽华用手语唱国歌的情景。其三,把视频镶嵌入创意海报中。如央视网的《你好,代表》体现了创意海报和视频结合的层次化设计。其四,短视频和H5互嵌。如黑龙江台H5作品《代表委员云通道》,融合记者与代表委员们的采访视频,配合手势引导,创意呈现。还包括直播与短视频相结合的样态,《新京报》8小时直播,并且“拆条分发”,轻量化传播。

(三)可视化呈现

今年两会报道可视化呈现形式众多,“一图看懂”“极简版”“数说两会”、“大数据看变化”等等,将两会报道以“图示化”“文摘化”“提要化”“图表化”“动图化”“3D动态视频”等方式进行呈现。人民网、央视频、北京台都推出了“一图看懂”和H5等系列可视化产品。

可视化呈现特点包括:“图示化”,如《一图读懂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新华网发布长漫画《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报道两会》;“摘要化”, 两会期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数说化”,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小红线向上攀》视频就采用数字和动态图表的形式展示。

(四)智能化表达

5G、AI等技术驱动两会报道智能化创新,如《北京日报》在两会期间使用AR眼镜,借助一副眼镜、一个手机,就可以完成新闻采访和直播拍摄,此外,还有5G背包、便携式5G信号热点、全景相机等设备。在众多应用中,AI主播、AI虚拟演播室等“智能化应用”是此次两会融媒体“云传播”的一大特色。

AI主播表现为:AI主播讲方言,新华社推出《2025请回答》中AI主播能讲河南话、四川话等方言; AI主播场景穿越,新华社和搜狗公司合作推出的AI合成主播雅妮,穿越到采访现场;3D形象的AI主播,如甘肃新媒体集团推出的AI主播小甘。虚拟演播室则以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为代表,以及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推出《两会云访谈》节目,虚拟演播室的场景打造和报道内容相适配,处在哈尔滨的主持人和处在北京的人大代表隔空交流。

四、“云传播”的语态创新

“云传播”在语态上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各媒体的“两会神曲”大量运用,实现破圈传播;媒体内容通过对话式的语态来促进沟通;以及VLOG广泛应用,从个人视角增加亲近感。

(一)“两会神曲”破圈传播

今年两会各大媒体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形式各异的“两会神曲”“RAP说两会”“两会情境剧”等。比如说“中国政府网”推出的“两会神曲”,用Rap说唱结合动漫形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话题Rap节奏助力传播,短时间就突破10万。

“两会神曲”的破圈的原因在于:年轻态、易传播,符合调性。“两会神曲”让年轻人掌握“麦克风”,如“90后”主持团队创作的MV《百年风华正青春》,同时,也吸纳进更多年轻化元素,如网络用语、RAP、中国风等。此外,分发渠道多元,通过微博、微信、B站等平台播放。

(二)“对话语态”促进沟通

其一,开拓多样对话渠道。如400位代表委员入驻新华号,云履职、云建言、云互动。其二,构建多元对话场景。央视网和科大讯飞发行的《两会邀你来阅卷之AI助手带你走进部长通道》用户与AI助手爱加语音互动,部长视频即时解答。其三,营造信任对话场域。新华社的《2025请回答》,受众选择与不同方言的主播互动,对话中的聊天头像为受众自己的微信头像和AI主播头像,模拟微信聊天的场景,使受众处在一种私密、信任、安全的话语环境中。

对话语态是主流媒体固态传播中的重要转变。固态报道内容对为社会重要命题,属硬新闻范畴,而两会报道的语态亲民化,以对话形式呈现,利于媒体和受众对等沟通。

(三)“VLOG我记录”情感连接

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两会Vlog,“现代化”未来大公开》从生活化场景切入,在视频中穿插“与家人视频”“ 取快递”“ 骑单车”等画面,紧密连接起观众的日常生活。Vlog传播被媒体广泛应用且传播效果较好,原因在于 Vlog以第一人称视角出发,更容易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Vlog的应用要警惕新闻策划的现象。一些报道借用Vlog的情感属性,人为策划“后台叙事”,来俘获前台观众的“欢心”,消费观众的情感,获得流量与赞誉,反而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两会是媒介融合纵深化呈现的重要舞台。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两会媒体报道出现“云传播”模式创新,两会媒体报道依托于“台、网、端、微”传播矩阵,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形成H5、短视频、动画、VLOG、动图、RAP、MV等一系列创意融媒体产品,将两会重要民生议题,重大决策内容,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创新呈现样态、创新话语模式,来传递两会“好声音”,实现年轻受众的增长与舆论有效引导。未来,“云传播”不仅应用于两会固态报道中,还将走向更广阔的前景。

(载《传媒观察》2021年04月号。原文约12000字,标题为:云传播——两会固态报道的模式创新。此为节选,注释和图表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本文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2020:AI主播对视听生态的影响研究”(GD20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栾轶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高级编辑

谢直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