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传媒观察|青少年同人迷群的价值观认同
2021-04-12 08:35: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燕道成 高紫叶  
1
听新闻

编者按:随着同人文化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同人迷群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亚文化群体。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燕道成,研究生高紫叶,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3期发文认为:同人迷群是具有创造能力的群体,他们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获得新的意义。由同人迷群二次创作的内容生产不仅构成了新的话语体系,还与价值观认同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榜样人物的生产会引导迷群的精神模仿,多形式的话语生产在意义传播之中又强化了认同。研究发现,同人话语体系的嵌入、情感投射与价值共鸣、仪式参与和归属感在青少年同人迷群价值观认同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同人迷群与价值观认同

新媒体的互动性、个性化、即时性、碎片化等传播特征冲击了传统媒体线性、单向的传播模式与固有优势,引发受众对媒体信息接受、消费、生产方式的量变与质变,推动“参与性传播”迅猛发展,促使媒介迷群规模与品质的拓展与提升。青少年同人迷群对媒介文本的接受偏好、参与性使用与再创造行为,催生了迷群成员从浅层认知到深层认可的价值观认同机制。

(一)同人迷群

“同人”,原指具有相同爱好、志向的人。近年来随着日本ACG文化发展与传入,“同人”一词有了新的含义,主要指不受商业影响而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活动的一群人。本文将同人迷群定义为热衷于对原作进行二次创作或热衷于阅读这些作品且不受商业影响,活跃在网络媒体上并具有组织化、制度化特点的一群人。《盗墓笔记》从2007年出版至今,依然拥有着数量庞大的同人迷群。其微博超话有35.2万粉丝,阅读量58.2亿;百度贴吧拥有389万粉丝,1亿多发帖量;国内最大的同人迷群社交网站lofter上,有135709位同人迷参与“盗墓笔记”话题;B站相关视频多达1000个。因而,《盗墓笔记》同人迷群是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也是适合观察与研究的对象。

(二)价值观认同

全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更加开放,意味着各类思想与价值观的碰撞将愈加频繁与激烈。因此,除了对主流价值观的研究,也需要关注非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机制,这对于创新新时代主流价值观认同手段、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和在线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对《盗墓笔记》青少年同人迷群进行研究。通过对微博、lofter上同人迷群生产的文本进行分析,厘清其内容生产与价值观认同之间的联系。2020年4月2日至4月3日通过网络采访的方式采访了5位同人迷,结合2020年初到年末这段时间在微博、Lofter社区的参与和观察,深入了解该群体的思维和行为特点。此外,为进一步研究青少年同人迷群认同机制,于2020年10月14日至2020年12月31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网络同人社区向282位《盗墓笔记》同人迷发放了问卷,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假设三项机制:同人话语体系的嵌入与渗透、情感投射与价值认同、仪式参与和归属感,并针对这些假设提出相关问题。

三、青少年同人迷群的内容生产

同人迷群的文本生产活动就像詹金斯口中的“盗猎”。换言之,同人迷群是具有创造能力的群体,他们会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获得新的意义。由同人迷群二次创作生产出的文本内容构成了新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成为同人迷群价值观认同的基本要素。通过这些文本内容,同人迷群得以聚集,从而区别于其他圈层。对微博、Lofter、B站上《盗墓笔记》同人迷群的内容生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生产与价值观认同之间有着天然联系,榜样人物的生产会引导迷群的精神模仿,多形式的话语生产在意义传播之中强化了认同。

(一)榜样人物生产:精神模仿与认同

在《盗墓笔记》的同人生产内容中,“铁三角”是故事的主角——即榜样人物。“铁三角”即吴邪、张起灵、胖子,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吴邪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从最初的天真、稚嫩,到后期的坚韧、理智,自始至终不变的是一颗温柔、善良、充满求知欲的赤子之心。张起灵是历经苦难却愈发强大的人,他不爱说话,只会默默守护吴邪,独自一人守了十年青铜门。胖子被同人迷群们称作“胖妈妈”,他风趣幽默又十分细心,总是照顾、担心着挚友。在同人作品中,“线性木头”连载的《通天盛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不同于原著中的第一视角,该篇章大部分通过他人的视角来描写主角,对原著进行了续写。这是关于成长与情谊的故事,传达出主角们不论历经多少风雨,终会迎来希望的价值观。博主“Erik”创作了铁三角一起看烟花雨的手绘同人图,她写到“这场烟花盛宴果然还是咱们哥仨齐了看才有意思啊”,表现了铁三角之间经久不变的深厚的友情。榜样人物的生产在无形之中被赋予了相应的价值观,受到群体认同的榜样人物又影响着《盗墓笔记》青少年同人迷群的自我认同与确认,在对榜样人物的精神模仿过程中获得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二)多形式话语生产:意义传播与认同

青少年同人迷群的内容生产具有多样性,除了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生产,还有图片、音视频生产。不同形式的文本内容各有其特点,共同促进了同人文化的传播。文字的特性让同人迷群能够表达更加深度的内容,创作情节曲折的中长篇小说,但在传播力方面远远低于图片和音视频。在Lofter搜索“盗墓笔记”,按热度排序可以发现点赞度最高的帖子大部分是同人迷群生产的手绘图。这些手绘图或是还原人物形象,或是还原原著剧情,或是创造新的场景,共同的特点是具有女性审美倾向。音视频在众多形式之中最为复杂,制作时间也最长,需考虑音乐、画面、剪辑、台词等诸多编码手段。视频能够让受众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在移动社交时代下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具有强大的传播力。

此外,多样的话语形式也塑造了青少年同人迷群共通的意义空间。《盗墓笔记》同人迷群的官方微博账号每年都会发起年度话题征集活动。这一活动可看作具有代表性的文字符号生产。纵观往年话题,“长白轮转十五秋,湖畔再叙花与酒”“雪落长白十三载,故人心归西湖畔”,每一条文本都强调了时间,且紧扣“长白”。这与原著中的长白山十年之约相对应,话题传播的是守候与展望的深层意义。手绘图片中的色彩搭配、构图、视角等要素也能传达区别于能指的深层意义,即迷群的内心情感和对原著的个性化解读。例如,博主@昕所绘的小三爷(吴邪)在Lofter热度高达25983,拥有219条评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人物线条,吴邪身着藏袍立于风雪之中,五官立体,眼神温和。其图片表现的是帅气、温柔、历经沧桑后的吴邪。相较于文字,图片的表现形式受教育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更小。创作者通过图片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示自己想象中的能指,促进青少年同人迷群对这些意义符号共同的理解。《盗墓笔记》同人视频在打破影视剧的叙事方式后截选其中的片段重新拼贴,配合背景音乐和台词,可以构建全新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例如,“-魔君”制作的视频“【瓶邪】我本桀骜少年臣,不信鬼神不信人”中,将网剧《沙海》与杨洋版《盗墓笔记》中的画面重新剪辑,台词“等我回来”“我等你回家”传达出小哥不在的那十年吴邪对他的思念,这是原著和电视剧都未曾具体诉说的情感。这些不同形式的话语生产所传播的是统一的意义,具有明显的情感取向。

四、青少年同人迷群价值观认同机制

在上文对青少年同人迷群内容生产的分析基础上,结合以往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文假设了三项青少年同人迷群价值观认同机制,分别是:同人话语体系的嵌入与渗透、同人迷群的情感投射与价值共鸣、仪式参与与归属感。通过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发现这三项假设有一定合理性。

问卷围绕同人话语体系的嵌入与渗透提出了以下问题,Q1: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盗墓笔记》的?Q2:你会和朋友一起讨论《盗墓笔记》么?Q3:日常生活中听到“粽子”时你会想到《盗墓笔记》么?

围绕情感投射与价值共鸣提出了以下问题,Q1:你曾经点赞过太太的作品么?Q2:你曾经评论过太太的作品么?Q3:支撑你多年不退坑的理由是?Q4(填空):你认为吴邪是一个怎样的人?

围绕仪式参与与归属感本文设置了四个问题,分别为:Q1:你会参与或者关注官方微博的年度话题征集活动么?Q2:每年817你会把社交媒体的头像换成稻米会的头像么?Q3:你参加过817线下同人活动么?Q4:通过参加《盗墓笔记》同人的线上线下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一)同人话语体系的嵌入与渗透

同人迷群获知《盗墓笔记》的主要途径为朋友安利和社交媒体,分别占比35.11%、30.5%。Web2.0时代的社交媒体不再只是完全虚拟的线上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现实空间的线上延伸。关系是同人话语体系传播的第一要素,其传播效果的产生还离不开群体交流和语义符号在生活中的扩展。大部分《盗墓笔记》同人迷群会和朋友讨论相关话题,按照次数来看,偶尔讨论占比37.2%,经常讨论占比30.9%。

(二)情感投射与价值共鸣

对《盗墓笔记》同人迷群的回答进行分析,可发现以下为高频词语:“善良”(65次)、“天真”(28次)、“温柔”(28次)、“执着”(27次)、“聪明”(20次)、“坚韧”(15次)。在《盗墓笔记》同人迷群的认知中,主角吴邪是一个善良温柔、勇敢执着的人,“他们是两个执着到不可思议的人。他们有一万种糟糕的结果,但最后还是在这些里面生生闯出了一个最好的结局”(受访人“爪爪是透明”)。这些投射在人物身上的情感成为联系青少年同人迷群的纽带,并通过网络社区的互动强化了认同感。价值观生产以宗教、哲学、道德、法律、艺术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同人作品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其中必然包含了价值观建构。主流价值观多以刻板无趣的方式进行说教,而同人迷群的价值观则以抽象、生动的故事生产和情感纽带潜移默化地促进青少年同人迷群的认同。调查显示,83.69%的同人迷群长期喜欢《盗墓笔记》的原因为“铁三角”的深厚情谊与人物的情感连接,情感在青少年同人迷群价值观认同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渗透着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青少年同人迷群以此为成长的指南,学习、模仿书中榜样人物的优良品质。

“共鸣”是青少年价值观认同机制中的另一个要素。以点赞和评论来看,调查显示,点赞过同人作品的《盗墓笔记》迷群占比97.5%,评论过作品的同人迷群占比80.5%。共鸣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同人迷群与作品中人物的共鸣,另一方面表现为迷群个体之间的共鸣。

(三)仪式参与和归属感

以《盗墓笔记》同人迷群为例,每年官方微博的年度话题选拔、“817稻米节”都可视为一种仪式。在同人迷群完成社会类化之后,便会对内外群体做出比较,进而提高对自己所在的团体的喜爱与认同,产生群体自尊(collectiveself-esteem)。这种群体自尊又会反过来促进青少年同人迷群对同人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调查显示,82.27%的同人迷群会参与关注年度话题的选拔,63.12%的同人迷群会在8月17日更换自己社交媒体账号头像,74.5%的同人迷群参加过或想要参加线下活动。可见,周期化的仪式久而久之成为青少年同人迷群的一种生活习惯,协调着青少年同人迷群的社会行动。就仪式过程看,其自始至终都营造了一个庄重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个体郑重地对某种信仰、价值或义务做出了承诺,并标志某种身份的转换。《盗墓笔记》同人迷群的“817”仪式所营造的便是庄重的氛围,同人迷群们坚信这是张起灵从青铜门出来的日子,是“铁三角”情谊的象征,自己成为了“稻米”(同人迷群的统一称谓)的一员。仪式参与对青少年同人迷群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价值观认同途径。

在调查同人迷群参加线上线下活动的收获时,72.7%的人表示这些活动充实了自己的生活,70.92%的人表示自己在线上社区找到了可以一起交流的伙伴,62.77%的迷群表示产生了归属感与满足感,47.16%的人在活动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得到认同。综上可知,青少年同人迷群在仪式参与中获得了独特的归属感与满足感,并能够融入到更大的同人迷群群体之中获得认同感。青少年同人价值观摒弃了枯燥说理,而以青少年能够主动接受的趣味性仪式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又满足了青少年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因此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的认同感。

(载《传媒观察》2021年03月号,原文约12000字,标题为:论青少年同人迷群的价值观认同——以《盗墓笔记》“同人迷”为例。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时代信息价值观引领研究”(19ZDB019)研究成果。此为节选,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燕道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高紫叶,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