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传媒观察|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与命运共同体意蕴
2020-12-04 10:31: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周伟业  
1
听新闻

编者按: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既具有文化多样性,寄予着不同人种、不同教派、不同语言人们之间对话、交流、理解、合作的文化情结与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呈现出复杂多元的亚文化形态与文化离散倾向,潜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需要切实加强内外兼治。著名传播学者周伟业教授在《传媒观察》2018年第5期发表论文,从文化视角,探讨了网络空间文化内涵的复杂性与相关治理原则。

从人类发展历史角度看,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的体力,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的脑力,互联网促进了“生产力质的飞跃”。从文化角度考察,“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使其具有复杂多样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属性。研究网络空间多元复杂的文化属性是加深对互联网理解的重要维度。或者说,只有透彻把握了网络空间的文化基因,才能更为科学地理解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和发展互联网。

对话、交流与合作:

文化情结与共同体意识

人类经过千辛万苦发明计算机,创造互联网,似乎都在追求一个梦想:实现不同人种、不同教派、不同语言人们之间的联系、对话、交流、理解、合作。可以说,互联网这方面的文化属性寄予着人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和理想。工业社会,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物质,是原子。原子意味着一个相互割裂、支离破碎的世界,原子意味着一切可以还原到最初的、最为简单的某一种物质。信息时代的网络则意味着联系和交流。著名社会学家卡斯特认为“网络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nodes)”。节点是网络的基元,联系是网络的本质。节点可以千差万别,但联系却不可改变。伯纳斯-李阐述发明万维网理想时说:“我对万维网抱有的理想就是任何事物之间都能潜在地联系起来。”胡泳认为,互联是网络的本质。

谈起网络,我们不能停留在二维的平面思维以及三维的球面思维上,必须认识到,有多少节点连接就有多少维度。网络在技术层面将机器与机器联系起来,在社会生活层面将人与人联系起来,在文化传播层面将信息与信息联系起来,在心理认知层面,将知识、情感和意志联系起来。“简单地说,网络就是人们彼此交谈,分享思想、信息和资源。要注意,网络(Networking)是个动词,不是名词。重要的不是最终的成品——网络,而是达到目标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人群与人群互相联系的沟通途径。”网络对话与交流表现为“人—网—人”的交流,但实质上仍然是“人—人”的互动、对话与交流。

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需要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同心同德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其深层次文化内涵即是:互联网的发明,蕴含着从全球到国家、社会、民族内部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体现着技术背后的文化情结与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文化基因是网络空间产生社会正能量、文化正能量的秘密所在,值得我们珍惜、发扬和推重。

平等、活力与创造:

平等意识与创新价值取向

一“人人生而平等”的平等意识

网络诞生于美国,其间渗透的美国文化十分明显。美国文化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个体本位、人人平等。美国文化继承了欧洲文化的诸多传统,例如,希腊城邦的民主风气,16世纪宗教改革提倡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观念,18世纪启蒙运动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这些传统都成为美国《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思想的重要基础。

尽管网络作为一种客观社会现象早已存在,但在等级社会里,倚重的是金字塔式的“科层制”。互联网没有采用金字塔式结构,采用的是分布式结构,没有绝对的中心,也没有人能够绝对控制互联网。与等级结构纵向流动相比,网络可以提供更多的“横向联系”,使权力由垂直变为平行,个人因而得到更大的自由。互联网中,每一台计算机是平等的,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人也是平等的。

二“孩子般”的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互联网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可谓一语道破了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互联网充满活力,具有无限创造的可能,永远充满着新鲜的事物、新奇的想法、新颖的表达。因为网络需要无限的创新,所以网络属于年轻人或者具有年轻心态的人们。

罗伯茨、伯纳斯-李、盖茨、尼葛洛庞帝、杨致远等数字时代的英雄,他们都是一些充满好奇和挑战精神的“孩子”。还有,对网络发展做出不小贡献的时代侠客——黑客,大多也是一些电脑神童。他们在传播领域反监视,在经济领域反垄断,在政治领域反精英,运用以假乱真、寓庄于谐、推谬返正等手法进行社会批判。

自主、独立与对抗:

亚文化形态与文化离散倾向

由单一的数字比特符号构成的网络世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十分复杂多样的文化群体,这些文化群体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网络亚文化。网络亚文化的源头是黑客文化。黑客通常分为两类:“老一代”(old school)和“新一代”(new school)。前者指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黑客;后者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黑客。美国老一代黑客大多是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电脑爱好者俱乐部的成员。新一代黑客看着《黑客帝国》《战争游戏》等电影长大。很多老黑客成年以后都成了硅谷工业的巨子,代表着美国公司和企业的主流文化,违背了他们早年笃信的信息自由与开放的信念。新一代黑客秉承老一代黑客的自由开放传统,又站在了老一代黑客的对立面。

在众多类型的网络亚文化之中,青少年网络亚文化是最为显著的一种亚文化。从数量上来说,网民之中青少年比例最大。从精神气质上来说,网络媒介与青少年最具亲和力。青少年往往对未来充满美好的理想,又不满于现状,容易走上叛逆的道路。另一方面,青少年与成人相比,也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缺乏掌握、运用传统媒介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因此,具有极强开放性的网络媒介满足了青少年的媒介需求,成为他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聚合关系、交流情感、体验艺术、参与社会文化事件的一个极佳的渠道。广大青少年在使用网络媒介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网络亚文化。

与现实世界亚文化相比,网络亚文化具有一些较为鲜明的特征:

第一,文化娱乐中的符号创造。网络亚文化追求符号的新颖性与创造性,追求网络语言独特的表达形式与表达风格(如火星文),拼贴、挪用、戏仿、恶搞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第二,匿名场域中的假面舞会。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髦青年,留长发、穿喇叭裤、戴蛤蟆镜,一眼就能看到。网络亚文化群体主要是在网络世界当中表现出文化认同、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上的独立性与差异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他们往往与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第三,虚拟世界中的现实关切。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看似有明显的界限,其形态也十分多样,但在国家认同、伦理道德、社会正义、审美趣味等方面又与主流文化、母体文化之间血脉关联,存在着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当然也存在大量的文化离散倾向,对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一定撕裂和破坏可能。

第四,成人文化中的身份自立。现实社会的主导权掌握在成年人手中,网络社会则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网络更多地属于青少年,因此,他们也在网络世界中创造了不同于成人文化的独特文化。

挑战、危机与治理:

潜在风险与内外兼治

在网络社会崛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烦恼和挑战。治理好网络空间,既需要内在的自律,也需要外在的治理。

首先,预防网络空间的潜在风险,需要内在的自律性的自治性管理。网络开放的架构促使网络在使用中成型,使用者变成了技术制造者,也是整个网络的塑造者。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掌握自身命运的机会,它把自我治理、自主思考、诚实经商等等应该遵循的责任交给了我们自己。相对于社会他治性管理,网络更需要自治性管理。因此,网民共同遵守的网络法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网络礼仪显得尤其重要。网络是中立的,人们可以用它来为善,也可以用它来为恶,网络是天堂还是地狱,这一切最终都取决于人类自己。

其次,预防网络空间的潜在风险,需要外在的他律性的法制性管理。面对无比复杂的网络空间,仅仅依靠自律性管理显然是不够的。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对于网络欺诈活动、传播色情信息、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也要坚决管控。在充分保护人民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基础上,鼓励网民开创良好的宽松的舆论氛围,可以畅所欲言,但是对于“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的言论,也要诉诸法律,不能任其超越“宪法和法律界限”。

因为互联网创造出了一个联系全球、沟通内外、包含线上线下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超复杂空间,所以需要内外兼顾的协同治理、创新治理与综合治理。要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和人类,需要我们深刻理解网络文化内涵和文化逻辑,遵循网络治理规律,把握内外兼顾的网络治理原则,让各方治理力量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方能推动网络事业走向繁荣,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构建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周伟业,时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化传播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美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0CZX052)研究成果。

(载《传媒观察》2018年05月号,原文约7500字,标题为: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与命运共同体意蕴。此为节选,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标签: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