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百家争鸣,点燃学术发展“新引擎”!南艺艺术史发展研讨会落幕,听听这些大咖怎么说
2020-10-18 22:38: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下艺术学科建设处于大融合时代,一直以来受西方学界倡导的门类艺术研究方法亟待更新。“有可能存在全门类的艺术史、全球艺术的历史,但是没有全球的艺术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指出,迄今为止,趋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高校艺术史学科设置、艺术博物馆体制建设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期刊及出版物,导致学界所谈论的多数艺术史都处于西方研究视野下,因此需要探索一种能够涵盖不同文明的艺术的艺术史。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童强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童强表示,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国理论“非体系化”的特点,强调以变化的思维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一方面要重视并借鉴西方理论发展的思维成果和其概念化、体系化的特性。“艺术上虽然要保留拟人化,但背后理论是研究的最终形态。学科知识需要感性,学科的知识框架却必须是理论化的,艺术理论的表达也依赖于此。”他期待未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志于艺术理论的建设工作。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杨振宇

“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史是人文学科很难产生杰作的领域,每一步的推进都意味着付出重大努力。”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杨振宇看来,传统的艺术学科研究似乎在遭遇瓶颈。但他也指出,当下国家愈发重视艺术研究的作用和影响,社会大众对于艺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此,艺术史研究者更要铭记,艺术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支柱,唯有通过研究来展现人类的生存状态,通过开掘丰富的艺术遗产来汲取精神财富和前行动力,将其转化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能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编辑部主编孙晓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编辑部主编孙晓霞则认为,历史的创造是从意志矛盾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学术的历史创造既需要争鸣更需要合作,这种合力有赖于外在组织机构的合作,更来自于理论的修订和思想的丰富,在交流对话中促进发展。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李新风

艺术史研究既要从艺术本体出发,也要求研究者具备开放的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李新风援引日本近代著名美学家大西克礼对东西方艺术的研究成果,指出东方艺术精神区别于西方艺术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保持着独特的“泛律性”,因此很有可能在未来更快地超越近现代以来文化艺术表现出的“他律性”,回归自觉的“泛律性”,上升为更加成熟的整体性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王廷信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王廷信认为,艺术门类互相借鉴融合,带来了艺术成果的极大丰富,为艺术研究提供了更多、更新的课题。“比如,艺术形式之间的互相借鉴和互相吸收正在展现出不可忽视的价值。每个时代都要产生相应的艺术形态,当代艺术家会为我们身处的时代贡献什么样的艺术门类,这都需要在理论上不断进行探讨、研究和思考。”他还提出,媒介的演进对于思考艺术史的变化和艺术传播的变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点:“艺术是靠传播来生存的,艺术的先天性质决定了艺术的传播基质。”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倍雷

“断定一种研究是否符合学科性质,不在于研究范围大小而取决于研究方法。”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倍雷在发言中表示,东西方文化的互相交流离不开“相互比较”。为此,他提出了变迁研究、形态研究、交叉研究、互释研究四种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指出“比较”的关键和精髓在于找到影响研究成果演化变迁的关键因素、在形态上寻求符合逻辑的异同关系、通过“互参”进行跨学科研究,以及重视阐发研究中的“超级误读”或过度阐释,借此开掘新的起点和新的研究思路。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画学研究”开题研讨会,坚持融合研究立场,以各自门类领域艺术史研究为起点,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跨界融合。

记者 吴雨阳/文 万程鹏 蒋文超 陈俨/摄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