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软件产业产才融合沙龙”上的动人一幕:抢话筒,异口同声“缺人才”
2020-08-30 08:0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付 奇  
1
听新闻

“当前我国整体软件人才缺口达600万。”8月28日,在南京举行的省软件产业产才融合沙龙上,工信部信发司软件处调研员傅永宝拿出的一组数据引发热议。大家一致认为,江苏是科教大省、经济大省,面对国内外新形势以及600万软件人才缺口,高质量产教融合、培育更多产业人才成为必走之路。

“我今天来向各位院长求合作”

这场由省人工智能学会等联合主办的沙龙,邀请全省几乎所有高校信息与软件学院院长以及省内头部软件企业负责人,在两个多小时的自由发言环节,出现难得一见的“抢话筒”场面,尤其是企业家们几乎异口同声——“缺人”!

“我今天来主要是向各位院长‘求合作’的。”南京统信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焦苏蒙介绍,公司做国产操作系统底层生态,自主代码量需求超千万行,去年公司成立时有数百人,目前有1600多人,今年的目标是招到3000人,而这仍旧远远不够,“像苹果、微软这样的公司,基础软件技术人才都是十几万人计”。

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凡利,创业12年并做到行业翘楚,但依旧面临用人的烦恼。“我们是做系统级仿真软件的,产品用于空间站等场景,公司销售端问题早就解决了,唯一缺的就是人才。”他认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呈现“一高一低一不足”三大特点,即薪资要求高、实践能力低、对工业软件热情和情怀不足。

“眼下亟需加强产教合作、建设特色化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傅永宝直言,去年全国软件收入达7.18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达673万人,同比增长4.7%,但增长速度远无法满足巨大需求,从关键基础软件到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全线”缺人。行业既需要熟悉软件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编程实现、质量保障等技能的专业化人才,也需要掌握行业知识、熟悉算法建模、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复合型人才以及面向产业生态建设需求的开源人才。

“学科壁垒和专业藩篱不利于人才培养”

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会高校代表们也很着急。“目前,学科壁垒和专业藩篱不利于软件人才的特色培养,产业隔阂和校企边界不利于软件人才的工程教育,组织闭锁和激励缺乏不利于软件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兵直言不讳。

这些年,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开展软件领域的校企合作。陈兵举例说,大一学生要去中电28所、中兴力维等企业参观,了解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大二学生要生产实习,进行为期4周的实训;大三学生要进行3个月项目式学习,积累公司实战软件开发经验。学院还会承办各类竞赛,以赛带练,尤其是邀请企业出题的形式,加强企业和优秀学生的双向选择。

尽管如此,校企合作的深度和覆盖面还远远不够。“高校老师在校企合作当中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东南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董永强在与各地高校的交流中发现,不少高校老师对国内软件行业的了解不足,毕业即任教没有工程经验的教师还相当多,这一群体也需要通过一定机制去企业“脱产”实践。

而在企业方看来,教产脱节问题依旧存在。周凡利建议,加强校企共建,本科阶段根据行业需求和当下技术应用现状,校企联合定制系统仿真、软件应用等课程,并与高校联合培育博士、博士后等高端人才。此外,“希望高校多给一些机会,把相对成熟的自主研发的软件放到教程中去。”中科院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院长程建说。

眼下,国内软件人才培育偏重应用、对底层基础技术关注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则是校企共识。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邵栋认为,培育方向改变是因时因势的,与就业息息相关。十几年前培育的是适应全球化分工的软件人才,到几年前学生就业多从外企转向“BAT”,在强调自主可控、国产软件企业纷纷崛起的当下,人才培育结构必将有所改变。

“四环融合”“四位一体”才是新路径

面对软件领域人才培育的一系列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形成政府、行业、高校、企业“四方联动”,教学、科研、生产、管理“四环融合”,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企业员工培养“四位一体”的产才融合新路径。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若干政策,提出通过培育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探索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形成具有示范性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应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强调重点企业参与、充分体现产业导向。”傅永宝说,教育部、工信部将统筹各类资源,对符合条件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予以政策、经费支持和倾斜。

在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看来,一方面,应重构人才培育体系,在高校中率先把国产软件用起来,将优秀案例汇集进教材,让教学与产业发展趋势更紧密;另一方面,江苏有必要更有责任,通过自身产业的发展,培养集聚更多人才。

不久前,我省推出《江苏软件集群产才融合推进工作方案》,建立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启动“3521”产才融合计划,即力争3年内引进国际顶尖领军型软件专家3名、国际一流软件人才50名,培育本土骨干软件企业家200名,建成10家百亿企业领军的软件集群。

“我省将启动产才融合载体建设、百亿企业雁阵培育、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江苏软件名品打造、江苏软件生力军建设五大行动。”省工信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处长张巍介绍,我省还将建立由省工信厅、省人才办牵头,省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等单位共同参与的软件集群产才融合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瞄准软件集群产才融合痛点,建设和完善人才、项目、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高效对接的产才融合生态体系,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真正实现产才深度融合、让软件产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本报记者 付 奇

标签:
责编:袁中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