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传统节日七夕已成为中国的情人节,而在古代,这一天是晒书日。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中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此外,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8月25日,南京图书馆举办“古籍探秘——七夕晒书”活动,介绍古籍修复知识,展示修复技艺,还“晒”出了镇馆之宝《蟠室老人文集》等古籍,供读者观阅。
古籍修复中心里的小课堂坐着两排认真听课的读者,古籍修复师黄瑾声情并茂地介绍着古籍的装订知识。“在古代,一本书要走过写样、雕版、印刷、分书页、折书页、齐栏线、下纸捻等步骤才能制成。古籍修复推崇‘修旧如旧’,有的步骤和技艺至今也在用着,我们会尽量保留古籍原有的风貌。”
▲讲堂现场
“晒书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图书存储条件不佳的古代,晒书是人们保护书籍最简便又有效的方式。”黄瑾介绍,以晒书来保护书籍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宋朝。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活字印刷让图书流通也大为发展,藏书家藏书可达上万卷。为了防止书籍发生絮化或霉变,藏书家每年都要曝晒。宋朝的文人更有雅致,也更会“玩”,晒书发展成“晒书大会”,成为一项定期的文人聚会。
▲读者观看古籍
南图也“晒”起了书,古籍修复师丁峰捧出镇馆之宝《蟠室老人文集》、入选珍贵古籍名录的明刻本《铁崖文集》和元代医书《永类钤方》。“《蟠室老人文集》是宋朝葛洪的汇编作品,他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史书对他的记载不够详尽,而这本书展示很多生活细节。”《蟠室老人文集》两册古籍原藏东阳葛氏祠堂。该书从东阳散出,又佚失八卷,仅剩十四、十五两卷,南图收藏的是世上仅有的孤本。它也是有“国手”之称的修复专家张士达唯一一本留有名字的修复作品。
▲《蟠室老人文集》
《永类钤方》是丁峰修复的古籍。“古籍师修复手法不同,一般是一人专注一本。”丁峰一页一页地翻着书页,如数家珍。“为了让古籍恢复如初,我们寻找的配纸和原纸张纤维相似。如果纸张颜色不够暗黄,我们会用茶叶、板栗壳、铜黄等天然染料进行染色。”修复古籍要细心、耐心,还原古籍本貌,是“古籍郎中”们不懈努力的目标。
▲古籍修复师陈绪军正在修复古籍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