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规模企业联姻高校院所 接力赋能,海安淬炼“创新名城”
2020-08-05 06:2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超 陈明  
1
听新闻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规模企业联姻高校院所

接力赋能,海安淬炼“创新名城”

第七届“创新创业在海安”活动近日举行,吸引近300名院士专家前来与当地企业家交流碰撞。现场,海安企业展出了38项最新产学研成果。“这些都是最新的,没有一项跟去年相同。”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介绍,瞄准淬炼“创新名城”,海安持续推出“创新创业在海安”等活动,先后吸引3000多名院士专家前来撒播创新种子,促成95%以上规模企业联姻高校院所实现产学研合作,净增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列南通第一、全省县级城市前列,连续两年被表彰为全省落实“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成效明显地区。

撒播创新种子,院士专家接踵而来

听说第七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举办,金宏电化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英志第一时间拨通组织方电话,要求参会。

去年,抱着“随便转转”的心态,张英志来到会场,碰到让他心动不已的“宝贝”: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发布的“流体床电催化有机废水处理”项目,正是企业急需的。张英志当即与该研究所达成产学研合作,靠着这一“独家秘笈”,去年金宏电化产值突破1300万元,今年上半年又逆势增长20%。

“海安缺少大院大所,必须想办法‘借脑’,搭建平台与‘高门大户’结对。”海安市市长于立忠介绍,一年一度的“创新创业在海安”并不是海安唯一的创新盛会,该市还牵手中科院连续举办6届“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活动,先后吸引近千名院士专家走进海安,与当地企业深度对接。

海安市科技局局长罗正锡介绍,本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举办前,该市已征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1775条,收集97所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10项,通过线上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46项,活动现场又签约引进原创性成果、人才和平台合作等项目31个。

聚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海安持续不断撒播创新种子,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近1500个,引进成果转化项目260多个,支付合作经费超1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去年,该市工业应税销售在南通率先突破2000亿元,净增工业应税销售的50%以上来自产学研合作项目,高新技术企业新品销售占比高达80%。

激发内生动力,推着企业走“新”路

捧着“海安创新型领军企业”奖牌,中机锻压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长龙心潮澎湃。

机械加工和纺织“一黑一白”曾是海安的主导产业。张长龙的企业曾长期在“一黑”中打转转,难以突破“天花板”。“经科技部门牵线,3年前,我们与北京机电研究所成立合资公司,向海洋装备制造转型。”张长龙介绍,企业参与研发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500千焦双作用全液压打桩锤,可将重达千吨的风电钢管基础桩整体打入海床,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因为这项新技术,今年公司的业务量增至去年的两倍。”

为了推动企业创新,海安持续开展“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让60多个市级机关的700多名副科职以上干部与300多家企业结对,将是否引导企业实施产学研项目转化、是否引导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等情况纳入干部考核。

南通跃通数控牵头的“面向定制式木工家具制造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示范线”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立项,中国天楹投产全球首台等离子体飞灰熔融设备,江苏铁锚占据高铁侧窗玻璃全国80%市场份额,亚太轻合金轿车用挤压变形铝合金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三……通过持续创新,海安“一黑一白”产业华丽蝶变为纺织丝绸、时尚锦纶、装备制造、汽车及轨道交通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工业规模企业数超千家、亿元企业数200余家,4家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3家企业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赋能科技创新,助力实现跨越发展

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博士王翔没想到,带着遥感卫星INSAR技术落户海安仅半年多,他就走上“创新创业在海安”领奖台,获得“海陵英才”计划资助。去年,在上海一场会议上,王翔发布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用于城市安全管理的遥感卫星INSAR技术。没多久,海安科技部门工作人员就主动上门,开出优惠条件邀请他到海安“拎包创业”。

创新为产业赋能,政府为创新赋能。从2018年起,海安推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突破高水平平台、顶尖人才、重特大项目,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海安像抓项目建设一样抓科技创新,将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的23项检测指标和34项自我加压指标分解到部门和区镇,10个区镇全部设立科技人才发展办公室,10个产业集群培育部门也都设立产业科技创新办公室,形成工作合力。疫情突如其来,海安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资金链吃紧,该市迅速释放政策红利,对“苏科贷”实施财政贴息,48家企业受惠,超过全年目标。

今年1—5月,海安逆势拉出发展大阳线:完成工业应税销售935.2亿元,增长21.1%;规模以上工业投入160.22亿元,增长39.2%;外贸进出口63.33亿元,增长19.5%。

“创新不是权宜之策,而是海安实现跨越发展的核心路径,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不移推进。”顾国标说。

记者 徐超 陈明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