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出炉后,立刻引发了各界的关注。这道作文题应该怎样解题,行文时又有哪些出彩的“加分项”?由江苏省写作学会主办,扬子晚报扬子读写网承办的品牌栏目“高考作文专题研讨会”7月7日举行,6位省内重量级专家及一线语文名师畅谈观点,并延伸拓展到对作文教学的深度思考。
记者杨甜子 张琳 王璟 摄影罗皞
谈解题
跳出“信息茧房”,学会“和而不同”
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屈雅红表示,今年的作文题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不同层次的认知都可以写出不同层次的表达。“题目中,我们最先看到的‘同’字,由这一个字,我们说到共情、共鸣,人类命运共同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以己度人,这都是看到‘同’字后最基本的感受。”如何更深层次地理解“同”?屈雅红表示,我们想要进步,就需要跳出我们自己,离开刻板成见,不能“党同伐异”。
屈雅红提到了一个传播学名词“信息茧房”,“现在的大数据抓取,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你始终困在所浏览的信息里。想要求得更大范围的认同,或者说要扩大视野,一定是要突破信息茧房,关注不同,比如,关注和我们不一样的习俗,了解不同的人,‘和而不同’,这样最终才能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达到‘同’,实现‘共在’。”
屈雅红以旅游为例,“旅游让你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文化,如此这般你才知道世界有另一种风景。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不会那么的偏狭,不会成为一个狭隘的人。”
不能简单扩充和叠加,材料需要“咀嚼”
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提出,现在的学生写作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扩充式写作,把素材从头到尾扩写一遍,文字虽然洋洋洒洒,但却空洞没有内容,这是素材的简单叠加。另一误区则是元素式写作,只盯住作文材料中的一个点。“举个例子,今年的作文材料里提到了互联网,学生就只在文章里谈互联网。”
张鹏提出,真正的写作应该是“咀嚼式写作”。“今年五四期间,‘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这句话红了。在互联网的大浪潮下,我们怎样保持内心的自我认同,自我坚守,然后在信息过窄的情况下坚持自己,这才是对‘同’更深的理解。”
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张建勤也认可这一观点。张建勤表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来自《易经》,最简单理解就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志趣相投的人很自然地愿意在一起。“对于这道作文题,不能仅仅在材料中找到一个‘同’字就扩展开写,这个‘同’字,不应该简单理解为相同、共同。此外,如果写各种‘第一次’,第一次点赞、第一次在网络上被感动等,在我看来这属于跑题了。不跑题的文字,一定是建立在对材料本身有咀嚼,真正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的。”
怎样才能出彩
通过塑造和选择,找到认同的东西
今年的高考作文,怎样写才能得高分?这恐怕是不少考生和一线语文教师共有的疑问。研讨会上,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力学小学校长李琳现场“解题”:“这道题我关注了‘塑造’这个词,教育是塑造,也是一种选择。你选择高雅或是低俗,便会有不同的发展走向。”李琳打了个比方,人的一生就像读书,“读好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找自己的过程。通过找跟自己气味相投的人、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变为更好的自己。”李琳表示,“找自己”的过程,还暗含着选择的意味。“当你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才可以选择跟你靠近、你欣赏、你能融通的对方,不管对方是人是物是花是草。”
还可以“找自己”,“原来你也在这里”
李琳的“解题”也得到了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骆冬青的认同,“一个人怎么找到认同的东西,找到认同的东西就是想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线索。另一个线索,我怎么样找我心里的东西。”骆冬青说,“那句经常被引用的‘原来你也在这里’,最精彩的地方便在于,要求我们经过一个艰难的探索,经过一些不同的障碍、阻碍、阻隔,然后终于找到自己心里的那个他,同时也找到我。这也是我们自我深耕认同,对他人的认同,包括对整个共同体的认同。”
怎样才能有创新思维
灵活运用现有素材,坚持高站位
部分语文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经常会向学生提出一个“三段式”的解题方法: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来拆解作文题,进行作文,得分一定不会低。今年的这道高考作文题,是否还能套用这个模板?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教学处主任胡葆青表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框架并不是完全不能套用,只是在不同的文章中,要各有侧重,关键是学生要有比较高的站位,要灵活调配、运用自己手里的材料。文无定法,却又有章可循,只有灵活运用积累的素材,才能水到渠成地把这篇文章做好。
“住在自己的习惯里,这恰恰是创新思维的对头。一个人要想创新,就要打破自己的习惯领域,去刻意地接受一些不同信息。”屈雅红表示,允许“君子和而不同”的存在,但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存在。
她甚至以扬子晚报曾经的高考下水作文《好奇心》策划为例,“为什么小学生能写好关于‘好奇心’的作文,高中生反而写不好?伴随着思维的固化,想象的天马行空没有了,很多东西把它禁锢住了,此刻就需要跳出舒适圈,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认同”之外,还要容纳“不一样”
骆冬青表示,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不仅有思考的深度,而且留下了颇为开放的空间来进行写作。“题目让我们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认同某种价值观、某种理念、某种情感。在单纯的认同之外,有的东西要相同、相通,能够容纳一种不一样的,但在容纳不一样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反而得到了共同。”骆冬青表示,即便是“不同”,是否依然可以通过情感、美学方式达到更深层次、更高层次的沟通?这就是这个题目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明年启用全国卷,高考作文题会怎么变?】
万变不离其宗,练好“真本事”才是硬道理
今年是江苏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从2021年开始,江苏高考将启用全国卷,届时,高考作文题会怎么变?这两天,关于高考作文“变”的揣测不断出现。部分语文老师甚至开启了预测模式,对未来的作文题命题走向做了猜测。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骆冬青表示,与其猜测作文题的导向,倒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在“修炼内功”上。无论是任务驱动还是思维导向,高考作文题在命题时的总体要求都是一致的。虽然2021年江苏高考即将从自主命题转为语数外三门科目使用全国卷,但万变不离其宗,试卷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查目标不会因此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江苏是文化大省,素养底蕴都极为深厚。因此同学们在应试时,还是应当按照平时老师的教授和练习要求,将考题内化为自己熟悉的解题模式,谋篇布局会一样的得心应手。”骆冬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