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聚焦疫情下的平凡与伟大 抗疫话剧《飞向春天的鸽子》7月首演
2020-06-28 23: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赵洁 记者 丁小玲)三十多岁还在家啃老的“诗人”、自尊心极强脾气火爆的小保姆、新婚前夜奔赴前线的女医生、因家庭矛盾而焦头烂额的老企业家……2020南京文化艺术节重点剧目、由南京市话剧团打造的大型原创抗疫话剧《飞向春天的鸽子》正在紧张排练中,准备7月7日和8日在江苏大剧院首演,该剧聚焦疫情下普通人的平凡与伟大。

一只鸽子,连接南京武汉双城

随着一声嘹亮的鸽哨响起,一只白色的信鸽在光束照耀下,出现在舞台上。这当然不是真的鸽子,因剧情需要,市话剧团制作了一只机械鸽子,由演员刘娅婷操控并配音。

“我经常顺着武汉的那条江一直飞,飞到一个叫做南京的地方……”这只鸽子,是串联全剧的“灵魂角色”,疫情之下的南京和武汉,就是通过这只鸽子的视角缓缓展开。为了“演”好这只鸽子,刘娅婷加强臂力训练,揣摩发声方式。在别的演员都露脸的时候,她却要穿着黑衣,把自己尽量“藏”起来,让鸽子尽量“显”出来。“能参与这样的作品,完成作为鸽子的作用,我就觉得成功了。”

鸽子的主人莫文斋是个生活在武汉的“家里蹲”诗人、啃老的中年宅男,但是当老母亲感染新冠病毒住院之后,他一夜长大,渐渐开始担负起责任;莫家的保姆“太太”原本想离开回家过年,没想到被疫情困在了武汉;而回南京陪妻子春泥过年的农名工墩子本想过了初一就回武汉,却被困在了南京;莫家的故交叶宛星医生,在婚礼前夜接到任务义无反顾放弃婚假,回了医院抗疫一线……

南京市话剧团副团长杨彦在在剧中饰演莫文斋,他说,这是一部特别真实的话剧。鸽子虽然是虚拟的,但鸽子视角下看到的“双城故事”,却会让观众感同身受。“每个人都亲身经历了这场疫情,尽管这部话剧中并没有具体的人物原型,但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

几户家庭,上演普通人的平凡与伟大

两座城市、几户人家,原本再平凡不过的琐碎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然而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在烦恼和挣扎中爆发了人性的光辉,一起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疫”战歌。

杨彦表示:“无论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还是在大灾大难之下,我们关注的始终是普通人。不做空洞的宏大叙事,而是从小人物身上挖掘鲜活生动的故事,以小见大,这也是南京话剧团做戏一贯的风格。 ”

已经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于东江,被演员们亲热地称呼为“于爸”。“于爸”一听到团里召唤,立即就来了,出演一位私企老板。“这部剧其实就是讲述的咱们老百姓自己的状态,非常接地气,非常贴近生活。疫情面前,平凡人展现出这种家国情怀、无私奉献,让人感动。”

霍蓉饰演新婚前夜奔赴抗疫一线的女医生。她希望通过自己塑造的角色向英勇的医护人员致敬,“我们都是在家里保护自己,他们是疫情中的逆行者,必须得上,必须冲,顾不了自己,必须要为大家!他们真的就是战士!”

自从6月1日建组后,30 多位演员开始正式排练,大风大雨不间断。“每天早上八点多排练到下午五点半,遇到了很多从没遇到过的问题,比如,为了安全起见,大家都是戴着口罩排练演戏,看不到对手的表情,也听不太清,只能多揣摩。但是我们所有的演员都憋着一股劲儿,希望越早跟观众见面越好。”南京市话剧团演员队队长李竹说。

援鄂医护,既是观众也是演员

34个舞台人物、32个场景转换,《飞向春天的鸽子》是一部难度很大的剧。

南京市话剧团团长常小川告诉记者,从大年初九团里首次邀请原总政话剧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王宏创编剧本,经过四个月的准备,该剧于6月1日正式建组创排,并邀请到了获得文华导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全国新剧目展演导演奖等多个舞台大奖的著名导演胡宗琪执导《飞向春天的鸽子》。胡宗琪也是中国话剧扛鼎之作《白鹿原》的导演,而这也是他继话剧《沦陷》《一叶知秋》《雨花台》《杨仁山》之后第五次与市话剧团合作。

该剧正式演出时还将有几位特殊的“外援”来助阵。常小川介绍,因为这部剧是疫情期间创作,大家非常想请白衣战士们一同参与,“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谢。”

据了解,该剧共邀请8至10位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在剧中他们将穿上隔离服,演绎自己忙碌的工作日常。常小川说:“结尾处,我们将请他们一起到台上,会有一个特别致谢的环节。”也就是说,在《飞向春天的鸽子》的演出中,这些医护人员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因为他们工作很忙,在不打扰他们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正式演出前会有一个简单的走台和排练,但不会占用他们太多时间”。

标签:
责编:丁小玲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