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29日讯 推进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旗舰型天文大科学装置建设……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者工作日”,5月29日下午,在省科协召开的江苏省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上,多位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就我省“大科学”发展热烈探讨、建言献策。
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省科协主席陈骏的科研团队,正在为建设苏州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而忙碌。“我们联合了国内一批科学家做这件事,并已经吸引十多个国家地质调查局和国际研究机构参与这个大科学计划。”陈骏说。
牵头组织实施大科学计划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影响力和创新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和作为。陈骏说,由于欧美发达国家长期处于世界科技前沿,他们通过倡导或者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形成了大数据的虹吸效应,导致海量的珍贵科技资源逐渐向这些发达国家汇聚。
“大数据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将会直接取决于他在科学大数据方面的优势,以及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和产品的能力。”陈骏说,人类目前已经获得非常多的关于地球形成45亿年以来的物质演化数据,这些地球科学数据面广、量大、用途多,但是分布在世界各地,“我们想把这个数据库建在苏州,使苏州成为未来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基地,并将云集一大批顶尖的地球科学家、数据科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此外,通过与全球重要能源和资源企业的深度合作,围绕建设大数据服务中心和产业园区,将有助于在江苏省形成能源和资源领域新型的数字经济产业链。”
2018年3月,国务院就印发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提出到2020年培育3—5个项目,研究遴选并启动1—2个我国牵头组织的大科学计划。陈骏希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能成为其中之一。
为推进该项大科学计划,陈骏建议设立江苏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联合基金、组建江苏省和教育部的协同创新中心等。“这一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对我国在若干关键领域获取、掌控、挖掘和形成一批全球数据意义重大。”陈骏说,在当前国际竞争加剧的态势下,增强我国在全球资源能源探测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来构建全球合作的资源平台,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共赢开发是我国资源安全和社会发展可持续的一个重要保障。”
“现代天文研究最重要的成果,绝大部分依托重大天文观测装置,这种大科学、大规模、大协作、大统筹的科研组织形式,保障了现代天文研究综合性、系统性和集成性和全新创业链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常进说,现代天文观测对极微弱信号、极高空间、极精确空间导航定位、极精密的电子、超级计算等方面的需求,使得天文学成为高精尖技术的创新源头之一,也是“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最前线。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天文领域的重大专项问题,应整合空间天文研究资源,进行空间科学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目标、技术攻关、大科学装置、产业孵化的完整创新链。
“南京在空间天文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常进说,南京有中国首座现代天文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天文教育的排头兵——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唯一的天文仪器研制和技术发展基地——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以及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并已经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以前沿科学为核心的空间天文探测研究基地。这四家研究机构目前还承担了我国首个太阳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空间H-α太阳望远镜,以及我国空间站上面的一个最大的设施——LAMOST光学望远镜后部的两个重点模块的研制,所以南京具有完善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
常进介绍,目前,由南京这些天文研究机构、科学家提出的12米红外光学望远镜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三五”大科学装置,希望其在前沿科学领域获得革命性的发现,打造南京世界级的科学名片。
而面对国家新一轮科技创新布局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上述四家单位还联合提出建设空间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常进介绍,该中心将面向空间天文科学前沿,提出旗舰型的天文大科学装置的思想,特别是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组建空天探测与运控实验装置,开展先进材料和核心探测技术载荷的研发测试,建设光学材料分析、加工与检测平台,以及统一高效的空间天文运行中心和天文科学大数据中心,打造新一代自主天文科学数据共享应用生态链,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空间天文大科学设施,弥补南京地区缺乏大科学装置的短板。
记者 蔡姝雯 摄影 刘成贺